南天春不老,繁花四时香。周末吃过晚饭后,云南省昆明市80多岁的张奶奶和儿女走在滇池边的草海大堤上,春风扑面,樱花绽放,海鸥和鹭鸶在湖面上飞翔,金色的晚霞绚丽迷人。眼前的美景让她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的滇池旁。对于像张奶奶这样一辈子生活在昆明的人来说,最能体会到秀美滇池的来之不易。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流域内生活污水、农村面源污染、矿山开采等垃圾废料的过度排入,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颗原本风光旖旎的“高原明珠”黯然失色。
为恢复往日景色,昆明举全市之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几年坚持下来,不但守住了绿水青山,也让老百姓直观感触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推行河长制:杜绝污水流入母亲河
滇池的生态修复,从治理盘龙江开始。
盘龙江源于昆明市北郊的深山中,一路由北向南纵穿昆明主城区后注入滇池。盘龙江既是滇池水源的“总开关”,也是滇池生态的“晴雨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后,昆明市率先制定出台全面深化河长制规范性文件12个,在滇池流域全面建立了四级河长、五级治理责任体系及三级督察制度,25个市级河长,132个区级河长,193个乡镇级河长和462个村级河长,一路守护河水流经之地。各级河长按照职责要求,积极开展责任河道巡查工作。
漫步盘龙江上游的霖雨桥段,“四级河长制”公示牌上清楚的公示着各级河长的起止断面及职责,还有滇池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和监督举报电话。
昆明积极探索建立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出台《昆明市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办法(试行)》《昆明市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金使用管理办法》及5个配套文件。去年下半年,全市各区政府和管委会缴纳生态补偿金4.4亿元;完成了34条河道,59个水质、水量监测断面的勘定,建设完成新运粮河、西边小河7个考核断面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实现水域数据实时监控。
修复“五采区”:筑牢陆地生态屏障
治理“五采区”,是昆明守护滇池的重要一环。“五采区”是“采石、采砂、采矿、取土及砖瓦窑采区”的简称。滇池流域60%面积是山地丘陵,这部份也是维护滇池水环境最直接、最重要的陆地生态屏障。然而多年来,这一区域因为毁林开荒、无序采矿取石,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涵养能力急剧下降。
2013年初,昆明市出台《关于对滇池流域面山“五采区”重点区域植被修复工作的指导意见》,将33个“五采区”植被修复片区采用片区开发、捆绑开发、纯植被修复和不再采用植被修复等类型进行治理。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和昆明市国土资源局立足职能、积极作为:依法终止滇池流域范围内18个省级发证矿山的采矿权,全面关停52个市级发证的矿山采矿,按照“边关停边治理”的原则,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方式如期推进关停矿山治理修复。
几年下来,累计完成滇池流域面山及其他重点区域植被修复1万余亩,在滇池流域各类保护区采砂采矿点关停整治工作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在五华区石盆寺“五采区”,一株株桂花、红豆杉迎风挺立,将原本空旷的山坡台地装点得生机盎然,一座郊野森林公园已初见雏形,昔日沟壑纵横的采矿面,如今满目葱茏。“生态建设就是民生。我们将竭尽所能,为百姓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城市环境。” 昆明市国土资源局五华分局局长高原说。
综合治理:恢复湖滨良性生态系统
早在2009年,昆明市政府就出台了《滇池湖滨“四退三还一护”生态建设工作指导意见》,通过退塘、退田、退人、退房,实现还湖、还林、还湿地,恢复滇池湖滨良性生态系统,改善区域内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滇池湖滨生态建设范围约33.3平方公里,涉及官渡、西山、呈贡、晋宁4个县区和滇池旅游度假区共12个乡(镇)、59个行政村,迁移人口约2.5万人。
滇池湖滨生态建设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滇池环湖生态建设规划,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通过产业结构、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合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住宅统建安置等政策,科学实施“四退三还一护”。目前,全市已完成退还湖内、湖滨、河口等各类湿地3.3万余亩,湖滨林带1.7万余亩。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规划优化,治理面源污染对于保护滇池尤为重要。云南大学“滇池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控制与水源涵养林保护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组负责人段昌群教授介绍,课题组利用云南独特光温等气候生产潜力,以高原特色蔬菜、特色中药材植物及土著鱼类为对象,建成高集约化循环农业面源污染零排放示范工程。“此举有效地减少农业对土壤的依赖,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环境污染零排放。”
除此之外,昆明还综合开展了黑臭水体、草海整治,从制度和措施上多管齐下,全面攻坚滇池生态环境。2017年,滇池水质实现了20年来最好,治理成效首次排全国首位。站在滇池堤岸举目四望,湖面群鸥飞翔,渔船随波荡漾,西山“睡美人”身影绰约——水天一色的“高原明珠”又呈现在世人面前。张奶奶说,如今的滇池完全可以用惊艳一词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