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风云激荡,几代测绘人辛勤耕耘、砥砺奋进,添彩云岭跨越发展新图景。
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动融入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以服务发展大局,为人民谋福祉为目标;以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为己任,精准对接需求,不断创新进取;以数据更新的速度、服务领域的广度、与社会融合的深度,为国计民生提供精度更高、质量更优、内容更丰富、方式更便捷的测绘地理信息保障,全力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民生保驾护航,为云南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
强根固本 基础地理信息“一张图”绘到底
基础测绘是地理信息行业的奠基石和主心骨,我省坚持把基础测绘作为强基固本的工作抓紧抓实,加快推进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
近年来,全省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完成了“万幅测图”计划,新测、更新共计10189幅1:1万数字地图。云南首次实现1:1万3D数字地图对省域面积的全覆盖,整体现势性达到5年以内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覆盖率位于西部地区领先水平;测绘基准现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由220个站点构成的云南省综合卫星定位服务系统(YNCORS),形成了覆盖全省的高精度的、动态的、实时的、三维的现代测绘服务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向水利、规划等多个行业的536家行业用户提供实时基准服务;获取了全省39.4万平方千米多时相、多分辨率的航空卫星遥感影像;大部分州市实现了1:500地形图对城市建成区和规划详规控制区的全覆盖,以及1:2000地形图对城市总规控制区的全覆盖,基本建成了全省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极大地丰富了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储备,扭转了我省基础资源基底薄弱、现势性不强的不利局面。
我省历时3年,组织4000余名测绘普查人员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全面摸清了我省16个州市及所辖129个县级行政区域地表自然资源要素现状和空间分布,首次获取了云南省基于自然地理信息的大数据家底,形成了包括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地理国情发布与服务系统、地理国情分析报告和普查专题图件等一系列优异的普查成果并向社会发布;为各州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开发和配备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管理系统,研发编制了省、州市、县三级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专题图585幅,进一步丰富了州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的基础数据资源;开展了抚仙湖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大理海西农田保护与海东城市扩展监测、昆明主城区地表沉降观测与城市空间演进监测、昭通鲁甸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监测等一批富有云南特色的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试点项目,为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发展,深度融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开发等重大战略部署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
深融合广应用 开辟服务保障新局面
我省测绘地理信息系统深入调研有关部门、各地政府、军队单位、相关企业的现实需要,千方百计拓展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开辟全方位服务发展大局的新局面。
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先后与腾冲市政府、蒙自市政府合作开展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搭建工作,与审计、教育、扶贫、环保、武警云南省总队等开展合作共建,为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教育资源空间化管理、精准扶贫可视化管理、生态红线划定和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地理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撑服务;为各行各业提供大量成果数据,为我省兴地睦边、城镇上山、土地资源管理、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战略和项目实施提供了优质高效服务;建成“数字玉溪”“数字红河”“数字昆明”等州市级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服务系统在国土管理、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得到深化应用;建成“天地图·云南”,开发了基于该平台的精准扶贫大数据可视化管理平台、教育服务平台等多个应用;建成云南省时空信息云平台(一期)工程,并开展了地质环境“一张图”、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示范应用等。
服务生态保护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部署要求,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优势,对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边界划定、变化监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千里眼”和“侦察兵”的作用。自主研发软件和地方坐标与高程实时发布系统用于统一空间定位基准,解决了信息壁垒、重复投入、成果“打架”等问题,为各地区各行业空间数据共建共享打下坚实基础;主动切入云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2018年《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实施方案》,完成大理州城乡“两违”整治监测项目、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实景三维建模等项目,完成“抚仙湖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项目三期建议书、《抚仙湖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报告编制;为全面调查矿山地质环境,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力量,在10余天内采集完成全省129个县(市、区)矿山地质基础信息并绘制图表进行数据初步分析,为完成全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了有力的地理信息基础数据支撑;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积极参与省农业厅组织的全省草地资源清查工作,结合我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采用多项技术手段,对昆明、楚雄等4个州市共31个县的草地资源进行了清查;为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支撑工作,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利用 “云南省时空信息云平台”开展数据存储、交换,搭建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边界校核、生态服务功能及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提供“一站式”数据支撑。
应急测绘不断发力,为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提供了高效的应急保障。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切实履行在防灾、减灾、救灾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中的职责,组建了无人机航摄、应急测绘成果提供、应急专题地图制作、应急测绘内业、外业多支队伍组成的测绘应急队伍,形成了空天地一体应急测绘数据获取与制作能力,研建了云南省应急救灾指挥信息系统,在鲁甸、永善、景谷地震,元谋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为应急救灾和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为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提供了高效保障。
强监管优环境 构建法治测绘新格局
建设法治测绘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全省形成了由《云南省测绘管理条例》等1部地方性法规、3部政府规章、8个规范性文件在内的测绘地理信息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为依法行政奠定了充分的法律保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为全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我省测绘地理信息系统以新《测绘法》全面贯彻实施为重点,通过举办培训班、媒体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贯彻新《测绘法》,加快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法治建设;启动《云南省测绘条例》修订工作,已完成修订稿拟制、首轮意见征询工作,力争2019年报省人大修订出台;针对监管短板和难点,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民用无人飞行器航摄活动管理的通知》等多个加强行业监管的文件;联合省网信办、新闻出版局等13家单位开展云南省全覆盖排查整治“问题地图”专项行动,配合国家巡查组对昆明、曲靖开展巡查,实施互联网地理信息在线安全监控,在线检测图片8470张,对判定为“问题地图”的要求限时整改;切实加强全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测绘成果质量、涉密测绘成果的监管工作,对测绘资质单位开展“双随机”检查,持续开展全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信用征集和发布,依法查处测绘地理信息违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
深化“放管服”改革,组织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推进简政放权,公布权责清单、优化服务流程,实施测绘行政审批网上办理,418家测绘单位入驻网上审批中介超市,新增资质单位50家,8家民营单位首次成功升甲,突破历年甲级单位均为体制内企事业单位的局限。
兴科技促共享 合作共赢天宽地阔
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形成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以卫星导航定位、航空航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测绘高新技术在我省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的数据获取体系,测绘生产效率得到快速提升;测绘装备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引进像素工厂、无人机航空摄影系统、应急监测车、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等国内外先进的高端装备,建成省级遥感影像即时获取系统及数据处理系统平台;自主研发的“区域CORS实时发布地方坐标与高程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现代测绘基准省级与州市级分级管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云南地理国情普查生产质检软件得到广泛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利用IGS和参考站技术进行GPS接收机校准》等4个项目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云南省现代空间定位基准统一服务的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等40余个项目获得中国测绘学会科技进步与优秀测绘工程奖。
科技进步也促使交流合作与开放共享赢得新局面。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省政府共同签署协议,决定在滇共建南亚东南亚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合作研究中心;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与老挝国家测绘局开展深度交流合作,签订深化测绘合作备忘录,加强互访,帮助老挝编制旅游图,构建老挝北斗卫星CORS站;我省测绘行业单位积极“走出去”,为缅甸、巴基斯坦等国家开展水电站、机场、矿山、公路等专业测绘,加强培育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彰显云南测绘品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声音
段世明——从事测绘工作已有33年的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段世明,亲身经历了测绘技术人工时代、模拟时代、数字技术时代、网络时代。说起过往的经历与收获,他依然为能成为测绘人,参与和见证云南多个重大工程和项目而感到自豪。
“以前做测绘都要扛着机器设备翻山越岭,用标尺和脚步一步步丈量,再通过绘图反映到纸上,整个过程基本靠人工完成,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做测绘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段世明说,有了计算机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和航空摄影,测量无需跑到每一个测量点,通过多技术手段,测量效率大大提高。
蒙淑媛——已有84岁高龄的蒙淑媛说起测绘感慨万千。上世纪70年代进入省测绘局后,由她组建航测队,当时抽调出来的14人经过培训学习后,从零开始投入工作。
“虽然没有专业基础,但是大家学得都很努力和扎实,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办公设备就用设备箱当办公桌,经常挑灯学习和加班到深夜。” 蒙淑媛说,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国家下达的1:1万测图的指令性任务,由于测绘技术还很落后,都是手工绘图,一年也只能生产不到100张,主要用于农房规划、震后救灾等。
袁昆雄——早在上世纪70年代,袁昆雄就进入当时的云南省测绘管理处参与绘图工作。
“由于工作条件简陋,外出做测绘被称作‘打游击’,背着包,扛着仪器,拿着提前拍好的照片去实地做标记,每一次要完成几百公里的测点任务,辛苦不说还十分危险,走到荒郊野外,没有任何通讯设备,明天在哪里,怎么回来都不知道。”袁昆雄说,记得有一次到怒江执行测点任务,原本3天的行程,因突遇雨雪天气大雪封山,只能在山上点火取暖等待天气好转,两个人不敢合眼,轮流看守仪器七八天,后来还因此落下了眼疾。
“看到今天测绘事业的蓬勃发展,感觉以前的付出是值得的,技术不断进步,测绘工作者的环境也好多了。”
陈世杰——在今年云南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大会上,来自省测绘工程院的陈世杰获得了“云岭职工第十四届技术技能大赛技术状元”荣誉称号,被云南省总工会授予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成为测绘人的骄傲。
从事测绘工作10余年的他,秉承着“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先后参与云南省大地控制网(GPS C级网)、云南省综合卫星定位服务系统(CORS)建设等重大测绘工程项目。从国家等级水准测量到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再到新兴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研究,他不断努力学习,掌握新兴的测绘前沿知识,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研究新的测绘方法。他研究运用三维激光扫描应用技术完成了云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中的“德钦县城周边地质灾害监测项目”,并对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法进行了改进,该技术在国家等级水准跨河测段的实施中,大大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了施测时间,间接提高了观测成果的精度。
唐雄飞—— 80后的唐雄飞在省遥感中心工作已有6年,刚进入单位学习像素工厂软件使用时,他用3个月时间解决了ads数据分析和处理问题,为今后提升测绘影像质量和数据处理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雄飞说,使用像素工厂软件能够使影像色彩更好,位置更精确,将云南分为6个区域,不到5个月就可以完成整个影像生产,这在以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像素工厂的使用也更新了测绘人的服务观念,在辨别影像优劣的基础上,择优使用卫星影像,最终可以形成最优秀的产品。这些产品已经在国情普查、征地补偿、环境监测等方面广泛应用。
周定杰——90后的周定杰毕业于武汉大学,刚参加工作时,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沿着道路做水准面精化之类的工作。之后他参与研发了云南省地方坐标发布系统、云南机场集团净空管理系统,目前后者已在昭通、芒市正式投入使用。
他说,测绘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与各项技术、各个行业的关联度都很大,目前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正处于转型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通过多种测绘手段收集到的大量数据并没有很好的转化,很多部门和行业应用得还不够,很多数据“躺着睡觉”,建议加强数据加工,让数据更加信息化、立体化地呈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