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自然资源厅开展媒体“新春走基层”展示全省“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工作成效
1月16日至18日,省自然资源厅组织中央驻滇及云南本土7家重点媒体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邀请记者走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实地采访报道,积极反映当地及全省“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取得的工作成效,生动展示当地干部群众坚持以村庄规划为引领,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精神风貌。
绿春县是云南省25个、红河州3个边境县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禀赋。根据2021年启动的全省“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工作安排,绿春县应在三年内完成辖内88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当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扎实推动,两年内已完成65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预计2023年完成剩余23个行政村规划,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情况排名全省前列。
记者们采访松东村回乡干部参与村庄规划共绘家乡发展蓝图的故事。
1月16日,记者首站来到绿春县大兴镇松东村。刚到村口,以“驿道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墙吸引了记者们驻足。松东村委会支部书记边引导记者参观边介绍了当地历史特色与民俗文化,以及如何通过村庄规划编制保护、唤醒和开发这些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带动村庄发展。在农特产品展览室,当地种植的草果、八角等香料以及红米、糯米、紫米等生态粮食作物让记者们看到了规划引领下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返乡创业青年白来山也向记者们介绍了村里借助规划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支持他通过土地流转建设白茶初制厂,创立有机白茶品牌,探索把“茶叶”变成“茶业”,做强做大茶产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松东村哈尼族群众正在小广场上制作糯米粑粑,喜迎春节。
松东村积极推广种植红米、紫米、糯米等特色作物,成为当地群众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1月17日,记者乘车翻过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穿过云海,行驶65公里,来到了采访的第二站——平河镇梅尼新寨。
坐车4个多小时有些劳累的记者,看到掩映在云海之中的梅尼新寨,纷纷拿起相机拍摄,一位记者表示眼前的景象“宛若仙境”。这一切都得益于当地积极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记者们走在平整干净的水泥路上,欣赏着两边规划整齐的瑶族新寨,瞻仰了平河边检站旧址,不禁称赞当地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成效明显。平河镇党委书记李晓懿还向记者介绍,在村委会、村民和返乡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当地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已具雏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申请,梅尼新寨正在规划引领下做好边境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文章。
梅尼新寨村委会和回乡干部坚持以村民为主体编制规划,动员群众主动拆除搭建在暗堡上的猪圈、鸡圈,修缮平河边检站旧址,并积极申报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当地红色文化品牌。
第三站是平河镇拉祜寨村。拉祜寨村是一个“直过民族”聚集村寨,在党委政府关心下,村里33户人家全部脱贫。记者聚焦于“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如何助力村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在村民普秋九家,记者看到了这项工作的努力方向与成效。普秋九告诉记者,他通过参与集体种植洋芋、辣椒、花椒等,一年集体分红收入有1万多元,“我希望明年收入能达到2万元。” 他满怀信心地立下目标。在场的记者纷纷向这位拉祜族兄弟竖起大拇指为他鼓劲加油。
拉祜寨村以规划为引领,积极引导群众开发利用好屋前屋后空地,种植蔬菜,美化人居环境的同时解决了山地种菜难的问题。
为期三天的“新春走基层”活动圆满结束。在省自然资源厅的精心组织下,在绿春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记者们不辞辛苦,日夜兼程,用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充分挖掘绿春县及全省“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工作中探索出的有效经验做法、涌现出的优秀干部,反复传颂的感人故事,为“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凝聚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力量,为全省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积极正向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