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的2022年度“十四五”云南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劳动和技能竞赛圆满落幕。今天推出征文三等奖作品《据实求真,不断探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之秘》。
据实求真,不断探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之秘
保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唐祖有
不知不觉,从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管理工作已经10年。10年间,烙印于我职业生涯的不仅有年龄的增长、履历的提高、职务的改变,更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镌刻在心灵深处的坚毅与对真实的执着追求。
回顾进入岗位之初,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说实话对岗位的职责、管理的领域、调查监测管理工作的要求与内涵都是一知半解,不客气地说就是一无所知、一头雾水。幸运的是,在学习和熟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得到了身边前辈、同事和技术单位老师给予的真诚指导与帮助,让我从一个调查监测领域的“小白”成长为能够胜任和热爱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管理工作的奋斗者。
工作这10年,是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飞速发展的10年,不论是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图斑数量的增长、监测图斑类型的增加、监测频次的增多还是图斑核实内容的细化,都体现出国家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手段和能力的提升。而作为从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一员,自然也要紧跟形势、常学常新,做到学习好政策、把握好要求、组织好调查、指导好问题、审核好成果。
有人说一项工作做久了就会感到乏味,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却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它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千篇一律,而是随着监测手段和能力的提高不断丰富和细化本领。从事这项工作既不能倚老卖老,也无法照搬照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季节也有不同的特征,并没有所谓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情况。要想做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只有一条定律:实事求是、据实调查。
2019年上半年,保山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外业调查工作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由于调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调查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集中暴露,给一线的调查人员造成很大的困扰。如何准确判定地类并快速完成调查任务考验着技术队伍和市县三调办。为了解决调查过程中存在的地类认定不统一、实地地类判定困难等问题,保山市三调办在充分抽检各县(市、区)提交的初步成果基础上,组织对现状调查存在问题开展实地调研,让我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艰辛与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那时正值5月,处于旱季尾声,是一年最干热的时候。我们一行早上8点从龙陵县城出发,途经德宏州芒市,经过近4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龙陵县木城乡,开展实地检查。检查结束后又马上乘车前往下一个点——勐糯镇半斤坝。到达半斤坝时,正是下午3点左右,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候。还记得,刚一下车,穿着长袖的我就感觉后背忽地烫起来,心想不愧是保山最热的几个地区之一,果然很热,好奇之下看了一眼温度,40度。由于地处干热河谷地带,当地居民为高效利用土地种植了各种经济作物,如火龙果、坚果、褚橙、柑橘、西番莲、青枣等等,间作、套种都有,由于种植年限及管护问题,许多地块影像解译地类与实地现状调查地类有较大出入,若单纯依靠影像很容易误判。在具体地块调研中,我深刻感受到理论与实际的差别,地类的理论定义在不同地域中的多样表现,实地环境及作物的多样性带来的地类认定分歧。调查人员也一路给我们讲述了地块调查及地类认定过程及争论,也谈到了调查过程中的种种趣事。说是趣事,其实更多的是在对一些车辆难以到达的地点进行实地调查中的遭遇,如摔跤、翻山越岭的拍照、找能吃的野果充饥等等,他们把调查的艰苦、困难转化为调查过程中的乐事、趣事,以消解调查工作中的枯燥与疲惫。听着调查人员的讲述,虽然火辣的太阳照在身上,但此时我却并不觉得炎热,反而因为看到了实地、发现了问题、收获了结论而感到畅快,长时间乘车带来的疲惫也一扫而空。
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一项基本工作,在对图斑调查核实结果进行审核时,经常会出现影像显示地类与核实地类不相符甚至大相径庭的情况,对此通常的操作就是审核不通过退回重新举证。但有的图斑就是这样,影像是一个地类,初次核实成了另一个地类,审核过程中存在疑问退回后重新举证时又变成第三个地类。我们带着疑问去实地现场调查,发现并不是影像显示错误,也不是调查错误,而是现地就是那样,实地确实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是农户根据自己的种植、养殖需要短时间内自行多次调整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地类的多次变化。类似的情况很多,如有的图斑在影像上显示有推土建设的痕迹,调查人员徒步几个小时到达现场一看,种了一片豌豆;又如一些季节性旅游景点的农户会在游客到来时把自家土地临时作为停车场使用,旅游期结束后又恢复种植,等等。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就是这样,总是会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和时刻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和新鲜感,总是会有新的秘密等着你去发现和挖掘,让你的业务、视野跳出调查监测领域延伸到相关的耕地保护、执法检查、拆旧复垦、整改恢复、产业发展等方面,而我们这些从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人员,也在艰辛与汗水中,得到成长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