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厅动态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劳动和技能竞赛获奖作品展播(十)
来源: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处          发布时间:2023-04-06 09:58:32 【字体:

近日,云南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的2022年度“十四五”云南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劳动和技能竞赛圆满落幕。今天推出征文三等奖作品《“一零四”的三调之旅》。

“一零四”的三调之旅

省测绘工程院 高仕华

2021年12月22日,随着云南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正式发布,标志着历时2年多的云南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画上一个句号。看到一个个图斑汇聚出来的翔实统计数据跃然纸上,作为一名自然资源人,心中的喜悦和自豪油然而生。回想过去750多天里的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风餐露宿风吹雨淋、多少次蚊叮虫咬以及在原始森林与野生亚洲象的不期而遇的经历,现如今都变成三调浓墨重彩的回忆。一幕幕从云南的最南边到最东北逐步展现,回忆的时光列车仿佛是中老铁路行驶的动车,从磨憨口岸迎面飞驰而来……

第一站曼妙勐腊

勐腊,傣语意为“盛产茶叶的地方”,这里有澜沧江内古六大茶山之中的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易武)五大茶山,这里是普洱茶爱好者的天堂,也是绵延千里茶马古道的起点;这里的磨憨口岸在地理位置属云南的最南边,在这里一县接着两国,北与缅甸隔江相望、东与老挝依山带水;这里有茫茫原始森林密不透风,也有漫山遍野的橡胶园看不到边;这里常年无霜,夏天火辣的太阳和高温名不虚传;这里有世居的傣族和瑶族,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援边人民;这里有叫不出名字的各种植物和水果。从勐腊的最南端磨憨口岸出发,一路向北纵向行驶200公里直到易武的倮德,中间要翻山越岭、穿越茶山、穿越原始森林,这一刻,你才真正感觉到勐腊的宽广的胸怀和多姿多彩的地表。

这次的三调项目是“一零四”分院第四次进入勐腊县开展工作,从参加工作的1999年勐腊关累港港口地形测绘,到2013年的勐腊边少1:500测图项目,再到2019年的勐腊水准面精化项目,一切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发生。回想前三次勐腊之旅,现在看起来都不能与三调的复杂程度和宽广度相比。以前的项目局促于一地,感觉都显得格局不够宽广。勐腊的三调,我们要面对的是勐腊6861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10个乡镇59个村居委会,11万多个内业图斑2万多个需要实地调查举证的图斑,涉及到勐腊县的每一个角落。随着勐腊三调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我们对这片神奇的土地才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再入勐腊,熟悉的勐腊镇大街小巷、时隐时现的傣族村寨已经吸引不了我们的兴趣,我们的心早就飞到那群山之中,神奇的勐仑热带植物园里,高耸入云的望天树下,奔涌的澜沧江、勐腊河、小黑江、罗梭江才是我们纵情驰骋的天地。

三调最基础的工作就是从外业图斑的调查举证开始,举证的酸甜苦辣是每一个参加过三调的人难以忘记的。田间地头、村村寨寨、山涧沟谷,你都能看到调查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上看下看、左拍右拍,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他们有时为了找到一个最佳的拍摄位置或者一张能够反映全貌、特征的照片,往往要花费半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在图斑周边来回穿梭。他们有时虽然花了很长时间,此时已是满头大汗、疲惫不堪,身上还沾满了不知名的草籽,虽然已经看见图斑就在不远处,可面前却还横着大片的灌木荆棘,或者一条深不见底的箐沟,根本找不到再可以自由前进的道路,那时候的心情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无法用言语表达。这个时候,除非真的无路可走,几乎没有人主动放弃。他们有可能要踏着野象走过道路或者小溪流继续蹒跚前进,同时忍受着热带雨林里的蚊叮虫咬和奇花异草的侵袭;也有可能要继续钻进灌木林,猫着腰低着头,无所顾忌地往前爬行。

不过,最失望的莫过于距离图斑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却因为道路泥泞不堪甚至是塌方,车路到了尽头,无奈之下只能下车开始步行。有时就不知道要走多远的路,要走多长的时间。而最提心吊胆的莫过于前行的路上看见野象的足迹和粪便,这个时候,大家心都提到嗓子眼,然后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前行,生怕惊扰到这群不知道藏在什么地方休息玩耍的庞然大物。分院的大部分同事都害怕遇到大象,寥寥几位胆大的同事有时还真希望遇到大象,想近距离观察一下大象的雄姿,满足心中的好奇。

云南是植物王国,勐腊更是植物王国里面的城堡,不同海拔的区域植物分布变化很大,内业影像又无从判断,只能实地调查举证,这对我们的调查人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白天大家都在跑外业,夜晚来临,勐腊白天闷热的气温逐渐凉了下来,路上的行人车辆慢慢减少,可在勐腊县自然资源局三调办一楼办公室里面却灯火通明。白天辛辛苦苦跑回来的图斑,此时要尽快落到图上;第二天要开展的作业区域和路线要马上计划安排。从勐伴镇的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大家都习惯于这样的节奏和规律,没有一个人落下。黎明时分,他们又悄悄地离开住地踏上外业调查的征程,生怕打扰到昨晚熬了一夜的几个同事。就这样,工作一直从2月26日持续到4月25日,县局值班室的门卫师傅早就对我们每一个人的作业规律和相貌特征了如指掌。两个月的时间,数据检查、照片梳理、资料分析、各级部门的检查督促,工作虽然都交织在一起,但大家忙而不乱,一切都按照国家的要求的时间紧张有序的开展着各项工作。

第二站黎明之城

分院的景洪市三调之旅停驻在勐养镇,因为是紧急安排的工作,几乎没有时间思考,接到任务的第二天我们就到了勐养。勐养是一个喧嚣热闹的小镇,这里是普洱进入西双版纳的前站和热身,从勐养开始,一切的景象都和勐腊那样的相似,傣寨、竹楼、层次分明的茶园橡胶地、火辣辣的太阳都是那样的熟悉。在勐养这段时间里,我们没有了在勐腊时的紧张气氛,一切工作都是轻车熟路地有序开展。

勐养坝的富饶平坦意味着图斑复杂,大渡岗、基诺山满是翠绿的山峰,重峦叠嶂层次分明,这意味着不同的海拔的区域将分布着不同的植被,咖啡、青枣、荔枝陆续多了起来。在集中突击的15天外业时间里,在大渡岗的万亩茶园里,在基诺族山寨浑厚的木鼓声中,在勐养镇野象谷浓密的原始森林旁,大家都忘记了辛苦,忘记了大象的惊扰,景洪市三个乡镇的外业工作很快就圆满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又将踏上下一个征程,昭通市鲁甸县。

第三站磅礴乌蒙

刚到鲁甸的龙头山,让我对乌蒙山的磅礴气势再一次刷新了认识。印象中的乌蒙山,是毛泽东的那首《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当年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的长征都是从昭通乌蒙山进入云南,然后在金沙江边与国民党军周旋,最终都顺利渡过金沙江,胜利北上抗日。如今,这段浓厚的历史还一直在乌蒙山传承和发扬。龙头山镇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平坝里,在2014年8月3日,这里曾经历6.5级地震,地震当时造成108.84万人受灾,并在甘家寨形成一个大滑坡、在乐红乡红石岩形成一个堰塞湖。如今,五年过去了,龙头山镇浴火重生,已经恢复重建成一个整洁宽敞的现代化小镇;甘家寨滑坡体上已恢复了一些植被;红石岩堰塞湖已变废为宝,修建为红石岩水电站并开始并网发电,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年,全国人民都支援了鲁甸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如今,鲁甸三调作为省级三调紧急援助的项目,时间就是生命,任务就是命令,时间的紧迫和任务的艰巨也再一次摆在我们的面前。

从到鲁甸第一天开始,老天爷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习惯了西双版纳30度以上的温度,突然间对鲁甸的10度左右的气温感觉到不适应。果然,第二天开始,天就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此时山上云遮雾绕,山下小雨霏霏,身体明显感觉到凉意,感觉到了冬天。而进山的道路也变得更加的泥泞不堪,很多平时可以去的道路,此时都只能靠步行。再加上龙头山最近几年花椒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需要调查的图斑数量不断增加,更给我们的外业调查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和工作量。而所有的困难都集中在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离最终汇交数据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参加项目的每一个人员没有一个叫苦,更没有一个退缩,大家齐心协力,目标只有一个,按时提交成果。

一日上午,利用雨后天晴的好机会,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到了一个名叫付家山的小山村。这里有二十几户人家,虽然经过灾后重建,这里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到镇上一个来回步行差不多要一天,开车还得至少半天。我首先感到这里群众生活依然不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其次是惊叹乌蒙山中百姓生活意志的坚强和不等不靠的精神;最后才觉得与老百姓的艰辛相比,我们的辛苦算不上什么,要更加珍惜我现在的这份工作和职业。在付家山村后的小山包上,远眺前方,巍巍群山矗立眼前,牛栏江江水平静如镜,龙头山镇新貌清晰可见,多日以来的辛苦和阴霾此时都被一扫而光。再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鲁甸的山有多陡,举证的路有多艰难,工作的时间有多紧张,我又想到毛主席的一首《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再之后的一日下午,外业工作基本结束了,我抽空到鲁甸地震纪念馆参观,看到地震的遗址和抗震救灾纪念碑,此时,我才真正感受到当时地震的破坏程度之大,大自然的力量令人敬畏。龙头山镇政府的办公大楼虽然已被震塌,但依然坚强地屹立在那里,成了龙头山精神不倒的存证。而我们鲁甸三调外业工作也接近尾声,即将进入下一个阶段,也意味着就要离开龙头山镇了。

鲁甸三调外业结束后,大规模的外业工作也基本上结束了,后续的几次整改、补充举证、提交省级国家级核查都是在有惊无险的情况下开展的。再以后就到了12月30日的时点更新,也就完成了三调的外业流程,三调的各项工作才刚刚进入到正题,开始完善数据库建设、数据汇总分析、成果报告的编制。再以后的2020年的变更调查,我又有机会在勐腊、景洪、鲁甸三个区域来回奔跑,再一次留下了许多无穷的回忆。

如今,我们已经承担起作为自然资源部行使的“两统一”职责之一的统一调查监测工作,继续完成了2021年变更调查。工作的区域和数量虽然有了很大的调整变化,但我对三调曾经参加过的这几个区域的记忆永远没有消失,反而在我的脑海里面越发深刻。两年的时间里,2021年8月8日,17头从墨江一路北上1400多千米并到达昆明市晋宁区的大象,从元江桥回到传统栖息地;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顺利开通,12月6日,我和同事李琳有幸从普洱坐上高铁回到昆明,作为云南最南端的磨憨口岸成了“一带一路”开放的前沿,坐着动车到勐腊出差,已不再是梦想和艰难;2022年12月,都香高速昭通段准备通车,鲁甸县城到龙头山镇只需要20分钟。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见证了中老铁路的通车、野生大象的回归、都香高速昭通段的初见雏形,云岭大地从南到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向东南亚的陆路大通道正在打通、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越来越明显、一条条高速公路顺利通车、乌蒙山连片地区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很多生产生活不方便、不适宜居住的村子和村民都已经逐步搬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大山,开始新的生活,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正所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当然,从2020年年末一直到现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还在持续,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开展,而且云南边境有25个县,“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防控压力依然任重道远,一刻也不能松懈。

“金沙水拍,沧江奔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和澜沧江在三江并流区域亲密接触之后便各奔东南。我们的三调一直围绕这两条大江流经的区域开展工作,“统一调查、统一数据、统一底图”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我们调查监测的对象。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更加深入人心;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一刻也不能松劲,必须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等等。这意味着我们正在开展的统一调查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精准性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也意味着我省刚刚起步的统一调查监测之路将越走越宽,也必然更加顺畅。

2022年10月16日,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在这个重要的节点回忆我们第三次国土调查的历程,有着特殊的意义,一切都还又回到那句话上:“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回忆三调的历程,是为了更好地走好调查监测之路。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