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5月,作为我国夏粮成熟最早的麦区,西南麦区便率先开镰,拉开了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夏收大幕。
“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保持应有的自给率,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能有提升、产量不下降”⋯⋯为了止住产销平衡区近年来向主销区滑落的趋势,党中央提出明确要求。
粮安天下,地为根基。眼下,11个粮食产销平衡区正迎难而上,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快推进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见实见效。
越是发展紧要关头,越要压实保护责任
在11个粮食产销平衡区里,除山西外,其他10个均位于我国西部地区。
“小孩盼过年,大人望插田。”在曾经的艰苦岁月里,吃饭问题是困扰产销平衡区老百姓的老大难。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取得了较大进步。
数据显示,目前产销平衡区内相当一部分省份的粮食、蔬菜瓜果等食物人均产量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受自然条件限制,这些地区的粮食安全不能有丝毫懈怠。
比如,受山区地理格局和岩溶地貌影响,贵州全省耕地总体呈现“陡、碎、薄、干”的特点,优质连片耕地少,破碎化程度高。甘肃山地多、戈壁多,“有土的地方没水、有水的地方没土、有水有土的地方缺积温”,大部分地区坡耕地“三跑田”面积较大。
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步晚、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与粮食产区空间高度重叠,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占地。近年来,随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和城乡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实施,西部地区的用地需求日趋加大,且往往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又是耕地保护的重要区域。
越是发展紧要关头,越要压实耕地保护责任。
责任要明晰,机制也要建起来
今年5月以来,广西推出了一连串举措:将全面推进耕地保护田长制写进自治区党委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以及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以自治区党委、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通报⋯⋯
去年,重庆组建了耕地保护建设工作专班。今年,重庆又制定了《耕地“一本账”》,定期评估成效、研判形势与不足,以市局“一把手”名义不定期向各区县党政“一把手”制发提醒函。
像这样紧锣密鼓出台举措,不只是广西、重庆,产销平衡区的省份都在行动,目的只有一个:压责任,保耕地。
——为了推动党政同责效果最大化,部分省份不断加强耕地保护执法、督察、监督协同联动。
比如,陕西以“全方位施策、全流程监管、系统化治理”为工作思路,将落实田长制与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耕地保护督察等工作同安排同部署。
广西创新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执法督察四项机制,推行通报提醒、约谈纠正、联合惩戒、移交问责“四种方式”,督促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全面从严履行管理监督职责,全面遏制自然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确保问题“严查处”。同时,推动建立“田长+”协同联动机制,形成了与检察、法院、公安等多部门、多领域“齐抓共管、协同共治”的格局。
重庆深化调研督导机制,成立督导组赴区县开展实地调研和工作指导,每季度完成一轮全覆盖,解决区县实际问题。
贵州将补充耕地推进、耕保督察整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整治等事项纳入省纪委监委督查巡查内容加以督查督办。
——为了调动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保护耕地的积极性,部分地方灵活推进考核结果运用。
比如,广西将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及耕地撂荒治理成效作为重点考核指标,将田长制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田长制工作考核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
陕西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形成各级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格局,落实“村发现、乡制止、县查处”的基层耕地保护责任。西藏山南市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对耕地保护考核优秀的县(区)予以奖励。
结合主题教育的开展,云南、西藏等地还将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列入重点工作推进清单,全力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目前,云南已形成五级党政“一把手”抓耕地保护工作格局,并建立了调度、通报、约谈和挂牌督办等机制。
下一步,重庆、宁夏、青海等地还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对压实责任的助力作用,建立“实时监测发现、动态跟踪预警、及时处置反馈”全链条耕地动态监测机制,让责任看得见、压得实。
保数量提质量,哪头都不能偏
6月的阳光,明媚中带着一丝灼热。
耕地多了,产能增了。在云南会泽五谷村的水田里,一片片绿油油的水稻长势正旺。“土地整治后新增水田1200余亩,预计复种指数达180%,新增粮食产能72.85吨。”当地村干部介绍。
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看什么?首先要看面积保没保、质量提没提。云南这一幕,是产销平衡区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保面积、保质量的一个缩影。
为了守好现有耕地,广西、陕西、宁夏、青海等地纷纷推行田长制,通过网格化管理,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到人和地块上。
宁夏建立的是“自治区、市、县、乡、村和村民小组”六级耕地保护监管责任制,将全区1805万亩耕地按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划分为一个个基本监管网格。
据了解,在广西全区各级田长和田长制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度全区违法用地涉及的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同比分别下降4.7%、34.6%,建设用地占耕地比例下降16个百分点,相当于每使用1万亩土地,就减少占用1600亩耕地。
下一步,广西将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强化补充耕地项目全流程监管,同时进一步完善耕地“进出平衡”机制。
保面积也要提质量。在重庆,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51.18%,综合利用及改造难度较大,造成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低。有的区县耕地零散破碎,多为“巴掌田”和“鸡窝地”,利用率低,产业规模化难。眼下,重庆正创新实施并分类推进“零改整、坡改梯、建改耕、低改高”土地整治项目,努力让低效“巴掌田”变高产“增收田”。
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在严格落实耕地“两个平衡”、因地制宜开展“山上换山下”行动的同时,大力开展盐碱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大力推广沙漠锁边、种养结合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新模式,努力在成本下降、效益提升上下功夫。
近年来,宁夏已累计治理荒漠化土地18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1949平方公里,新增耕地24.53万亩,连续多年实现耕地面积净增加。
保面积、保产量,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三大区域一个也不能少。切实扛稳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口粮自给,争做有余粮区,确保党政同责真正见效,是11个产销平衡区正在努力奋斗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