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以“深化地学合作服务矿业发展”为主题的上合组织国家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研讨会在陕西西安召开。会上,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发布了《上合组织国家矿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间的地学与矿业合作进入“快车道”。
《报告》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指导下,由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和国际矿业研究中心编写完成,系统分析了上合组织9个成员国的矿产资源总体情况、矿业发展现状、矿业投资环境,以及中国与其他成员国矿业合作进展等,并对未来矿业合作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进一步促进上合组织国家矿业发展和投资合作。
《报告》显示,上合组织成员国横跨三大成矿域,成矿条件优越,煤炭、天然气、石油、铀等能源资源丰富,金、锑、稀土储量全球占比超过50%,铜、锰、镍、钴、锂等新能源金属资源找矿潜力巨大。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已与其他成员国共签署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10余份、项目合作协议50余份,实施合作项目近百项,形成了以低密度地球化学图集为代表的一大批合作成果,有效提升了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认识水平。
《报告》介绍,目前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紫金矿业集团公司等100多家中资企业在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从事矿产勘查开发,投资上百个项目,覆盖资源勘查、矿业开发、技术设备出口、矿产品深加工及产业园建设等矿业全产业链。投资项目呈现出投资项目多元化、合作方式多样化、产业链条融合化等特点,不仅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了大量就业,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当地解决了诸多民生问题。
《报告》指出,上合组织国家能源资源丰富、矿产勘查开发程度总体不高,在矿业管理体制改革、储量标准体系修订、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等措施的协同推进下,上合组织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将迎来新的矿业投资热潮,成为全球矿业勘查活动的热点地区。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以及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驱动下,上合组织国家矿业合作将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共同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构建“上合ESG”体系,参与并引领全球矿业治理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