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自然资源信息
推动农耕文化创新性发展丨学思践悟
来源:“i自然全媒体”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11-24 11:18:42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而农耕文化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当推动农耕文化创新性发展。

农耕文化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

有学者将我国农耕文化的核心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

“应时”指的是农耕生活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来安排。背后蕴含的意思是,古人明白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故而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主动顺应自然规律,以节俭、节制来达到最好的利用效果。

“取宜”,意思是人地之间的协调要根据土地的特性和条件,选择合适的作物和耕作方式,还要考虑到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变化,因时、因地、因物制宜,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则”指的是准则与规范。“守则”,意思是人们要遵循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形成的有益于农业生产的范式。

“和谐”即天、地、人和谐共生,不能把人类排除在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和自然界是协调、和谐、共生的有机体。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根基,古人形成用养结合的耕作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勤俭持家的生活观、睦邻友好的社会观。

农耕文化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哲学观点,以及由此衍生的对家庭、对社会的行为准则,长久以来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形态。在辛勤劳作中,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厚土观念和故乡情结,土地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而绵绵不绝的乡愁成为凝结中国人的牢固纽带。遥望星空、取宜时令,人们提出“不时不食”的饮食观;对土地的深厚感情,让人们厌恶“崽卖爷田不心疼”的败家子;从注重实际的现世主义出发,人们看重生前对长辈的孝顺,倡导“厚生薄葬”的理念。以农耕文化为根基形成的家国情怀、社会民俗、家庭伦理与个人修养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经过千百年的碰撞、融合、积淀,从根本上让中华民族形成“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农耕文化在新时代被赋予新内涵

进入新时代,农耕文化的历史底蕴,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传承。

对于农耕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当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切实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与此同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共识,“两山”理论深入人心。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已经被赋予了新内涵,实现了传承。

让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

以农耕文化为根基,锦绣家邦、大好河山、神州气象,始终让中国人有着深沉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自信要求我们步履不停,继续推动农耕文化创新性发展。

——学习传统优秀文化并融会贯通,提升工作中的软实力。党的二十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笔者认为,“两个结合”要求我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同时认真学习传统优秀文化,提升文化素养,如此才能全面、系统、准确地领会并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注重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并进一步发掘其文化内涵。对云南哈尼梯田、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注重保护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使之在“农旅融合”项目中得到活化利用,让前来观赏农业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的游客,更深入地体验当地特色农耕文化。

——重视农耕文明的相关宣传和创作。自然资源宣传和自然资源文学创作,主题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适当考虑农耕文化的维度,以现代文明的视角展现融入其中的农耕文化精髓,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点,展示其在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