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以保护为基础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来源:云南省自然资源厅          发布时间:2024-04-19 15:16:54 【字体:

一、案例背景

世界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我国六大茶山之一,其2.8万亩的千年古茶园面积堪称茶山之最。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傣族先民先后迁徙至景迈山定居,并在这里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逐步形成万亩古茶林。千百年来,人们围绕古茶林,对山区土地集约利用并合理布局,创造出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景迈山活态人文景观和生态系统,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传承民族文化为载体,以茶文旅融合开发为目标,创新迭代景迈茶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走出一条“林茶共生、人地和谐、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绿水青山世代相传、点绿成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核心机制

澜沧县深入挖掘先民崇拜天地、保护山林、爱护茶树朴素生态伦理的时代价值,不断优化景迈山“森林—茶林—村落”布局,坚持“山上保护、山下发展、茶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围绕古茶林文化景观,大力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特色食品、休闲康养、信息服务六大产业,加速构建多元融合的生态产业格局,走出了一条“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具体做法

(一)保护为先,促进人茶林共生。

一是保护茶林本底。澜沧县牢记“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的古训,传承先民古法技艺,推进古茶山封山育林政策,严格保护古茶林天然遮阴林,恢复茶园防护森林带,分类核准100年以上古茶树分布区域和植株数量,进行GPS定点监测,在古茶林主要集中分布区域周围设立护栏和警示标志牌以加强保护,营造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为茶树创造理想生长条件,并利用森林自然生态系统,全面推行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让古茶林原生态系统得到最大限度保护。二是还原原生空间。澜沧县深入挖掘世居民族由高到低布局圣山、茶林、村寨、耕地、水田等空间结构的内在逻辑,着力构建“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智慧型山地人居环境,以古茶林为核心,严格保护山顶水源,山中限定区域集中建设村寨,山脚发展生产。编制景迈山古村落村庄规划,为翁基、糯岗、芒景等15个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实施古村落整体资源和环境保护利用工程,开展“仿古茶林”生态改造,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实施严格保护,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严控茶园农药施用量,累计拆除破坏古茶林和传统村落景观建(构)筑物472栋(处)、整治风貌不协调建(构)筑物280栋(处),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古茶山的干扰。三是推行多重治理。澜沧县充分发挥乡贤、民俗等传统治理元素积极作用,大力推行自治、法治、德治多重治理。依照《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健全完善普法宣传、以案释法、现身说法等法治宣传教育机制,依法严肃处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探索“党支部+同心互助组”共建模式,组建166个同心互助组,推行联建、联防、联保、联惩机制,实现党员群众同心共治。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引导群众自主制定《保护利用古茶林公约》《茶叶市场管理公约》等村规民约,形成党委领导、法治引领、社会参与的大保护治理格局。

(二)“三名”引领,推动茶产业发展。

一是打造名山公共品牌。澜沧县以“党建+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建立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利益等联结机制,逐步实现茶叶生产加工的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形成经济联合体。成功打造“景迈山”“普洱景迈山茶”等地方区域公共品牌,辐射带动周边9个乡镇产业整体发展。二是强化名品品牌建设。普洱市率先成立景迈山企业诚信联盟,是云南省首个茶企诚信联盟,构筑诚信联盟、产品标准、标志使用监控、产品检验“四条防线”,明确特定的企业、特定的产区、特定的原料、特定的工艺、特定的标志“五个特定”,使每一片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实现有标识、有标准、有检测、有监控,可识别、可查询、可追溯、可信任的“四有四可”,全面启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名品。三加强名企核心竞争力。澜沧古茶公司以001、0085古树茶为代表的景迈山系列单品形成了超30亿的市场存量和规模,荣获“中国茶业百强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柏联普洱茶庄园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的理念和模式,全力打造高原现代普洱茶庄园。八马茶业携手中国工程院院士,将景迈山作为乡村振兴试点茶区,实行“大产区规范标准+大品牌整合发展+大通路市场接轨”的新型发展模式。上海九泽通过“AI+区块链+物联网”“茶窖智能管理系统”“茶马古窖App”等科技赋能,形成茶窖藏、茶文化、茶旅游、茶旅居、茶科技、茶生产、茶交易一体化的普洱茶产业新生态链。

(三)“茶文旅”融合,促进茶产业多元化。

一是建立“投融建管营”平台。创新古茶林景区运管机制,成立景迈山投资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服务与管理景迈山自然、生态、经济、文化、社区,有效打通“汇绿融金”的“两山”转化通道。二是构建田园综合体。制定《景迈山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规划》,统筹推进多元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建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三是打造茶文旅多元产业。澜沧县依托“古茶林”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坚持“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思路,变种茶卖茶为观茶品茶,主推茶旅+康养、茶旅+山水、茶旅+农业,打造“古茶林文化景观的观光游、普洱茶历史文化的博览游、普洱茶现代产业链的观摩游、山寨少数民族特色生活的体验游”等多元产业。

四、主要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通过不断优化景迈山“森林—茶林—村落”布局,加强对山上森林保护,景迈山森林覆盖率高达83.14%,有效保护了134科1500种种子植物、250种以上野生脊椎动物和150种以上保护野生动物,3.3万亩生态茶园获得有机认证,保留住了景迈山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古茶林生态景观。

 

二是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生态茶产业的发展,带动景迈山茶叶价格逐年上涨,每公斤茶叶从过去的五六百元上涨到一千多元,增幅达50%,茶农收入由每亩1000至2000元提高到6000至8000元,9家景迈山古茶林诚信联盟企业中,有6家企业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依托茶文旅融合发展,2023年中秋国庆节假日期间,景迈山迎来旅游打卡热潮,接待游客17988人次,同比增长270.66%,景迈山茶农“变身”成为“创业达人”,开起民宿、农家乐,吃上“旅游饭”,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202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以上。

 

三是千年文化得到延续传承。通过举办国际学术论坛、对外交流展览、景迈山高峰论坛等,讲述好世居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摸索出的人居环境营造和茶文化、民俗文化融合共生故事,布朗族、傣族、佤族、哈尼族等景迈山世居民族不断增强对本民族传统的文化自信。2023年9月17日,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