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云南省自然资源厅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新闻发布会22日在昆明召开。会上正式发布《云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部署了12个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乔贵介绍,《云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是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项规划,其编制实施在云南尚属首次,对云南省统筹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要途径、一体推进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今后一个时期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的总纲和空间指引。
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发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规划》提出了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维育世界生物多样性宝库、提升高原立体特色农业空间生态功能、建设韧性城镇空间、构建生态廊道网络5大主要任务。同时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修复区、哀牢山无量山生态修复区、南部边境生态修复区、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带、滇东滇东南石漠化生态修复带5个生态修复分区,高原湖泊及自然保护地等“多点”镶嵌分布于五大分区内。
《规划》还部署了12个重点工程、47个重点项目,如青独龙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三江并流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横断山南缘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等,全方位确保全域全要素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活动现场,云南省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以视频形式首次面向公众发布。昆明市晋宁区“村投公司”整合乡村土地资源、丽江市华坪县“去黑增绿”转型发展、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以保护为基础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保山市隆阳区百花岭规范观鸟生态旅游、德宏州盈江县积极“引智”参与林业碳汇开发、大理州“湖泊革命”综合治理洱海生态、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7个案例逐一呈现在大众眼前,充分展现出云南努力拓宽“两山”理念转化路径的生动实践。
据了解,截至目前,云南共征集发布了2批14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从中归纳总结出外溢共享型、赋能增值型和配额交易型3种典型模式并多渠道宣传推广,不断为各地努力将绿水青山中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合理高效变现夯基垒台。同时,全省自然资源系统还持续在积极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探索开展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统筹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和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认真落实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等方面发力,以实际行动助推我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当天下午,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红河州弥勒市的白砂坡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现场。走入项目修复现场,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集中连片的耕地,地中的玉米正茁壮成长,灰尘四起的矿山旧景已不复存在。
红河州弥勒市的白砂坡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现场(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弥勒市自然资源局办公室主任蒋宏为介绍,白砂坡矿山曾是一个露天开采的建筑用灰岩和建筑用砂等非金属矿山,长年累月的开采使土地严重损毁,让地表植被严重退化,部分采场边坡更因人为扰动存在较大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2022年,弥勒市将白砂坡矿山列为市重点生态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研判后,确定采用生态重建、辅助再生和转型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强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和系统治理工作。
两年多时间,项目组人员夜以继日、真抓实干,开展场地平整、土壤重构和田间道路、拦挡墙、截排水沟、管涵工程建设等工作,把损毁的土地一块一块找回来,高效运用危岩清理、覆土平整、撒播草籽、移木栽树及在缓坡区域种植皇竹草等技术,将流失的植被一颗一颗种回去,实现矿山范围内9个图斑实际修复面积563亩,超出项目下达目标任务近40亩。
如今,这里的绿水青山恢复了,耕地资源保住了,地灾隐患消除了,人居环境改善了,群众脸上个个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新气象,正是弥勒市走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融合发展之路的最佳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