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自然资源部发布了
《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第二批创新典型推荐案例》
我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成功入选
一起来看案例详情
算好节约集约土地账“阳光之城”变“幸福之城”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
一、基本情况
永仁县土地资源丰富,空间承载量前景广阔,但人口少,资源大多处于“沉睡”状态,资源经济优势没有充分激活。近年来永仁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依托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广袤的土地资源,向“阳”而生、因“光”而兴发展一、二、三产业,大力发展“阳光生态花果园、阳光能源产业园、阳光四季康养园”,聚焦节约集约,在土地高效利用方面不断探索,在盘活“闲置资源、闲置土地、低效用地”上做文章,创新采取打造“幸福里”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全省首个大规模“新能源集群+独立储能”示范工程——永仁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致信独立共享储能项目、“板上发电,板下种桑”、“收回+出让+租赁”等多种资源资产组合利用新模式,唤醒“沉睡”土地,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让“阳光之城”成为“幸福之城”。
二、经验做法和成效
(一)聚焦闲置资源盘活,大力发展产业工人“幸福里”模式
永仁县立足光热资源优势,林果产业蓬勃发展,企业“用工难”问题凸显。为高效保障产业发展,永仁县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益优先、适当盈利”的原则,由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体,与幸福里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占股30%、劳务公司占股70%的模式,通过盘活莲池乡查利么小学等闲置面积28300平方米的低效校舍、敬老院、办公楼等国有集体资产,配套建设员工宿舍、食堂、洗浴室、卫生间、洗衣房、文体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室等设施,免费提供吃住一体、学习培训的配套设施,探索出“劳务公司+企业+劳动力”的就业服务新模式,协同解决了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群众就业等痛点问题。目前共建成查利么、云龙、永定、猛虎、莲池5个“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和1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幸福里”夕阳社区,吸纳产业工人4902人,养老服务工人200余人,已累计为企业提供用工服务27.89万人次,发放工人工资5341万元。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盘活闲置资产盈利150万余元。
永仁县搭建“幸福里”社区产业工人务工平台典型做法成功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该模式也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公共就业服务项目一等奖。
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幸福里”社区
(二)聚焦追“光”筑“梦”,盘活批而未供土地延伸光伏产业链条
永仁县单位面积太阳能转换率高于其他地区25%以上,积极推进光伏产业发展,目前光伏项目已建成投产6个,已建成待投产3个,在建3个,计划新开工4个。而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发电都存在波动性、间歇性和不确定性,这是新能源并网消纳中最大的难点和痛点。为较好服务光伏产业发展,解决好太阳能并网传送和能源储存的问题,永仁县积极探索低效用地转为高效用地的方式,让“低效闲置存量”变“高效优质增量”,通过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将光伏项目纳入项目清单进行管理。为永仁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解决项目用地91.21亩,建设了两台1000兆伏安主变压器,是云南省首个汇集百万千瓦级新能源送出变电站,专门为新能源提供220千伏接入点,解决永仁、元谋、大姚等地新能源并网需求。在永仁麦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通过挂牌出让方式供应用地62.06亩,建设永仁县致信300兆瓦/600兆瓦时独立储能示范项目,该项目是云南省首个并网投入运营的独立共享储能项目。通过将储能建设与输变电工程建设一体化设计建设和融合推进,目的是将存储的电能作为灵活调节能源,用于电网的调峰填谷,实现了电能的智能化管理和高效利用,确保清洁能源的最大化吸收和最优化配置,提高了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及区域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这也是永仁县积极探索建设“新能源集群+独立储能”工程的一次成功尝试。
永仁县致信300兆瓦600兆瓦时独立储能示范项目建成投产
(三)聚焦一地两用,探索“林光互补”新模式,板下经济促土地综合利用
永仁县年平均日照时数可达2836小时,日照率达65%以上,是云南省太阳能资源最佳开发区域,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永仁县加快发展阳光能源产业。目前,永仁县有光伏项目16个,总装机规模149.8万千瓦,光伏项目用地通过政府挂牌出让、租赁两种方式取得,升压站用地通过办理征转及具体建设项目供地手续后,政府采取挂牌出让方式供应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光伏板用地由企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租赁方式取得。光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面临用地面积大、租赁周期长以及需负责光伏板下植被恢复和防火等土地治理的挑战,光伏项目建成后,大量的板下和板间可利用土地资源闲置较大,如何盘活光伏板下闲置土地资源又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为此,永仁县积极探索、大胆先行先试,动员多家新能源企业,把光伏板下适宜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将光伏电站建设生态修复与“农光互补、林光互补”产业协同发展一体谋划推进。积极探索“板下种桑”模式。采取“村党总支+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管理方式,企业5年内无偿将租赁的光伏板下土地提供给当地农户种桑,政企联动共同谋划项目破解水、电、路等设施不配套难题,农户配合企业做好光伏区安全隐患巡查,实现企业和桑农“双减负”。利益分配采取“343”机制,所谓板下种桑“343”利益联结机制,即是由乡(镇)人民政府(平台公司)与光伏企业签订用地协议,乡(镇)投入项目资金平整土地、配套水利、蚕房等设施,根据地块现状合理划分30至50亩竞拍标的土地,通过市场竞拍由村集体、小组、合作社组织蚕农、大户种桑养蚕。获得的租金收益中30%用于平台公司日常运营管理,40%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30%用于帮扶桑农、帮扶救助万元以下脱贫户、监测户。实现上有光伏板、下有林业种植的立体模式。目前,全县在光伏区域种植桑树覆盖面积达2700亩,可实现年产值800余万元,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土地利用率,盘活光伏板下闲置土地资源,真正让“板下种桑”的“阳光红利”惠及村集体及群众。
永仁县观音岩100W复合型光伏电站建设项目板下种桑
(四)聚焦盘活资源,让“低效用地”变“阳光康养地”
永仁县立足优越的交通区位和较好的光热资源,积极推进打造康养胜地,其中“玫瑰阳光城”项目是永仁希望玫瑰园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对川滇地区进行旅游康养战略布局落地项目之一。项目用地通过政府收回重新出让、参与司法拍卖竞买等供应模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建18层的高层住宅增容”、结合地形分别设计,采取多功能立体布局的方式,将地下室作为人防工程和地下车库使用,并合理利用地下室临空的建筑空间,作为小区的物管用房、社区用房、文化活动用房等一系列节地技术,从立体上提高土地利用率,让“低效用地”变“阳光康养地”。项目用地原为永仁县环境卫生管理站通过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建设用地及司法拍卖的原亚龙燃气加气站用地和批而未供土地,为盘活该宗低效用地,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永仁县土地储备地产交易中心对永仁县环境卫生管理站垃圾处理场8.03公顷(121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无偿收回,土地收回后整合周边批而未供土地办理具体建设项目供地手续,采取公开拍卖方式供应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14.65公顷(220亩),永仁希望玫瑰园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后,公司又通过司法竞买取得了项目旁边司法拍卖原亚龙燃气加气站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整合用于玫瑰阳光城——阳光康养国际度假社区建设项目。项目依托永仁优越的“阳光”资源,建设阳光康养住宅、阳光度假酒店,配套健康步道、健身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运动中心、儿童主题乐园等,主要客户为川渝地区乃至全国有着康养需求的高端人群,通过该项目一期及二期建设,预计将新增常住人口1万人左右,将有力推动永仁县康养产业发展。目前,永仁县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入了玫瑰·阳光城、云上阳光、阳光仁庭等康养地产项目,走出了一条以“康”为主体、以“养”为特色的阳光康养发展路径,实现了以“阳光”聚人,以“阳光”兴城。
永仁县玫瑰阳光城
三、推广前景和适用范围
永仁县节约集约用地举措拥有良好的推广前景,通过自身优势资源确定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持续推动节约集约,全面强化底线约束的用地举措,有利于构建集约高效的用地机制。对于经济总量小、空间承载量大、矿产资源匮乏而自然资源具有一定优势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还可为自然风光较好、特殊资源(如光、风、水)优势明显,适合文旅康养的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