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厅动态
云南省土地变更调查统计情况分析报告
来源:云南省自然资源厅          发布时间:2007-03-06 00:00:00 【字体:
云南省2005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情况与分析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工作
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55号)文件要求,我省及时开展了2005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新增地类及可调整地类调查和数据汇总工作,并于2005年11月15-18日组织了数据汇总,2005年12月12日参加了全国数据汇总。现将我省2005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一、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
云南省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辖16个市(州),130个县(市、区)。据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显示,全省土地总面积38.3万平方公里。各地类的面积以及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比例见表1。
 
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
表1                                              单位:万亩
地类
总面积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小计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其他农用地
小计
居民点
交通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小计
未利用土地
其他土地
面积
57479.1
47641.4
9141.6
1241.8
33193.1
1174.5
2890.4
1163.0
903
141.9
118.1
8674.7
8005.5
669.2
占土地总面积
100%
82.8%
15.9%
2.2%
57.7%
2.0%
5.0%
2.1%
1.6%
0.3%
0.2%
15.1%
13.9%
1.2%
 
 
根据云南省对土地变更调查中需进行耕地坡度级调查的规定,我省历年都对耕地增加量和减少量涉及的坡度分级地类进行了调查和面积量算汇总。耕地坡度分级面积统计情况在我省退耕还林规划、烟草种植规划、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005年耕地坡度分级面积统计见表2。
2005年耕地坡度分级面积统计表
表2                                              单位:万亩
地类
 
坡度级
耕 地     合 计
灌  溉  水  田
望天田
水浇地
旱        地
菜地
小计
平田
梯田
小计
平旱地
坡地
梯地
轮歇地
11
111
1111
1112
112
113
114
1141
1142
1143
1144
115
<2°
1073.0
762.3
762.3
0.00
9.3
24.0
250.6
229.8
0.0
0.0
20.7
26.7
2°—6°
1264.4
407.9
0.0
407.9
49.2
21.7
772.3
0.0
546.5
148.3
77.5
13.2
6°—15°
2432.0
416.9
0.0
416.9
98.3
17.2
1891.6
0.0
1266.3
274.9
350.4
8.0
15°—25°
3093.6
348.6
0.0
348.6
88.8
6.6
2646.1
0.0
1652.5
297.6
696.0
3.5
25°—35°
1153.9
87.3
0.0
87.3
25.8
1.9
1038.0
0.0
643.5
85.7
308.9
0.9
>35°
124.7
9.1
0.0
9.1
2.2
0.3
112.8
0.0
64.7
15.8
32.3
0.3
合计
9141.6
2030.0
762.3
1269.8
273.7
71.8
6711.4
229.8
4173.4
822.4
1485.8
52.6
 
    从表2看,全省共有耕地9141.6万亩,其中轮歇地1485.8万亩,25度以上的坡地、梯地共809.6万亩。坡地靠天下雨种植,无雨水时基本无法种植,轮歇地按年度轮作种植,一般3—4年耕种一次。云南省25度以上的坡地、梯地以及轮歇地基本上都是产量极低,且对生态破坏较大的耕地。因此,云南省统计局根据国家统计局耕地指标测算,把耕地分为常用耕地和临时性耕地。经测算,2005年云南省耕地总资源为9141.6万亩,其中常用耕地为6846.2万亩,临时性耕地为2295.4万亩。
二、各类土地增减趋势、规模
我省2005年土地变更总量达196.6万亩,土地变更数据较大的类型为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园地。与上年相比较,各地类净增减情况见表3。
 
 
 
 
 
各地类净增减情况
表3                                                         单位:万亩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小计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其它    农用地
小计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小计
未利用地
其它土地
年初面积
47627.1
9179.3
1218.2
33158.8
1176
2894.8
1146.2
892.3
138.1
115.7
8705.8
8036
669.8
年内增加
56.1
25.7
28.9
60.7
0.4
10.5
18.5
11.8
4.5
2.7
25.6
22.2
4
年内减少
41.8
63.4
5.2
26.5
1.9
14.9
1.7
1.1
0.7
0.3
56.7
52.7
4.6
净增减
14.3
-37.7
23.7
34.2
-1.5
-4.4
16.8
10.7
3.8
2.4
-31.1
-30.5
-0.6
年末面积
47641.4
9141.6
1241.8
33193
1174.5
2890.4
1163
903
141.9
118.3
8674.7
8006
669.2
 
 
从表3可以看出,2005年各类土地增减总的变化趋势为: 耕地、未利用地、其它农用地、牧草地及其它土地减少,林地、园地、建设用地及水利设施用地增加。耕地净减少37.7万亩,园地净增加23.7万亩,林地净增34.2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净增加10.7万亩,交通用地净增加3.8万亩,水利设施用地净增加2.4万亩,未利用地净减少30.5万亩,牧草地净减少1.5万亩,其它农用地减少4.4万亩。
林地、园地增加和未利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开发荒山,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和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水利设施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兴修水利,大力发展水电事业。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主要是建设占用,其它土地增加主要是灾毁地,即原耕地变为滩涂。
三、耕地变化情况及分析
1.耕地减少情况分析
耕地减少流向是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等(全省耕地减少流向情况见表4)。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生态退耕,二是农业结构调整,三是自然灾害,四是建设占用。其中,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主要是小集镇建设。耕地减少流向中有一部份是水利设施用地和交通用地,主要原因是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我省加快了水电开发和公路的建设。
 
耕地减少流向情况表
表4                                        单位:万亩
      地类
项目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合计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其它
农用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未利用地
其它土地
面积(万亩)
15.9
24.2
0.3
3.2
8.5
2.1
1.4
5.3
2.5
63.4
比例(%)
25.1
38.2
0.5
5.0
13.4
3.3
2.2
8.4
4.0
100.0
1)建设占用耕地情况。
 全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12.0万亩。其中:居民点及工矿建设占用耕地8.5万亩,交通建设占用耕地2.1万亩,水利设施建设占用耕地1.4万亩。建设占用耕地见表5。
 
建设占用耕地情况表   
   表5                                    单位:万亩
地类
 
项目
建设用地
 
合计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利设施
用地
面积
8.5
2.1
1.4
12.0
比例(%)
70.8
17.5
11.7
100.0
 
2)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情况。
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14.4万亩。在16个市(州)中,除文山州、怒江州、昭通市、德宏州外,各州、市均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发展热带优质水果。保山市、大理州、玉溪市、版纳州、丽江市利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水果产业,涉及农业结构调整数量较多。
3)生态退耕情况。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各级人民政府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生态退耕的政策,严禁在小流域治理区内毁林开荒和陡坡垦植,全省35°以上的耕地要坚决退耕,并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25°以上的坡耕地,采取向退耕农户补助钱粮和苗木等措施。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了生态退耕的力度。全省2005年生态退耕22.9万亩,多数是25°以上的耕地退耕。退耕还林还草主要集中在国家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
4)灾毁耕地情况。
2005年全省灾毁耕地共计4.9万亩。灾毁耕地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省许多地区普遍降雨强度大,时间长,个别地区出现地震,造成洪水泛滥,泥石流冲击和山体滑坡,使部分地区的耕地被淹没、冲毁、坍塌,耕地的工程设施被严重破坏,无法耕种,这部分耕地变为河流水面、滩涂和湖泊水面。如迪庆州、怒江州本年度雨水集中,降雨量大,造成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灾毁耕地数量较大,分别有19950.6亩、18361.2亩变为滩途。
2、耕地增加来源情况分析
全省耕地增加来源和增加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和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增加的来源主要是未利用地通过开发补充而来。全省耕地增加来源和增加途径分别见表6和表7。
 
 
 
 
 
耕地增加途径
表6                                          单位:万亩
 
整理
复垦
开发
农业结构调整
其他
合计
面积(万亩)
1.5
3.3
14.1
0.7
6.1
25.7
比例(%)
6.0
12.7
54.7
2.8
27.5
100.0
 
耕地增加来源
表7                                            单位:万亩
地类
 
项目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合计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其它农用地
居民点
及工矿
用地
交通
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未利用地
 
其它
面积    
1.1
1.2
0.5
2.3
0.3
0.02
0.0
18.2
2.1
25.7
比例(%)
4.4
4.5
2.1
9.0
1.1
0.1
0.0
70.7
8.1
100.0
 
全省开发、整理、复垦、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其他来源共增加耕地25.7万亩。其中,整理1.5万亩,复垦3.3万亩,开发14.1万亩,农业结构调整0.7万亩,其他来源6.1万亩。整理增加的耕地是全省各县(市、区)政府通过对原有的一些劣质耕地(即轮歇地)进行坡改梯,建设排灌工程设施整理而得的。复垦耕地主要是对一些老矿区的废弃地进行复垦。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的耕地,主要是农村改变种植结构将园地改作耕地种植。
四、新增建设用地构成分析
2005年全省建设用地增加量为18.5万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为11.5万亩,建设用地内部变化6736.0亩),其中增量较大的是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建制镇,分别占净增建设用地的16.8%,16.2%,24.3%和15.7%。其主要原因一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备决策的实施,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公路占地面积增加较大;二是大力发展小集镇建设,造成村庄、建制镇和独立工矿面积增加。新增建设用地构成分析见表8。
 
新增建设用地构成分析表
表8                                      单位:万亩
 
 
城市
 
建制镇
农村居民点
独立工矿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特殊用地
 
合计
占地面积
2.7
2.9
3.1
3.0
3.9
2.3
0.2
18.0
比例(%)
14.9
16.1
17.4
17.0
21.5
13.1
1.4
100
占耕地面积
2.3
2.1
2.1
1.9
2.0
1.2
0.1
11.6
比例(%)
19.5
18.3
18.3
16.2
16.8
10.7
1.3
100
注:新增建设用地合计数中包含了建设用地内部变化量
本年度对新增建设用地中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汇总结果表明,新增的11.5万亩建设用地中商服用地0.6万亩,工矿仓储用地2.8万亩,公共设施用地1.1万亩,公共建设用地0.7万亩,住宅用地6.1万亩,街巷0.2万亩。
五、耕地占补平衡及年度用地计划执行情况分析
根据2005年度变更调查显示,全省建设占用耕地12.0万亩(含特殊用地占用耕地0.1万亩),其中2005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8.5万亩,2005年度前批准建设占用耕地3.5万亩,实际建设为2005年度,因此统一纳入今年变更。补充耕地18.9万亩,补充耕地大于占用耕地6.9万亩。我省2005年度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六、存在的问题
    1)全省各地占补平衡工作开展不平衡,有的是本地区现有的后备资源有限,开发条件差,而本区域内建设占用耕地量又比较大;有的地区后备资源较丰富,但经济条件差,无开发资源的资金。
    2)部分地方政府对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重视不够,资金不到位,技术人员紧缺,影响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及时到位。
3)变更调查统计年度与建设用地、耕地保护的数据统计年度不协调,难以真实反映当年耕地占补平衡的实际情况。
为使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能顺利进行,保证国家土地调查制度建设的实施。必须加强对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领导,从人员、经费方面给予保证。
 
 
 
 
 
 
 
二OO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