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云南兴地睦边农田整治
来源:云南省自然资源厅          发布时间:2023-06-26 14:38:29 【字体:

为推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深入开展,2011年4月,国土资源部启动了以“农村土地整治,利民利乡利城”为主题的“农村土地整治万里行”宣传活动。半年来,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国土资源系统媒体奔赴大江南北、进村入户了解中央农村土地整治政策的落实情况,倾听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土地整治的建议和意见,报道各地在农村土地整治实践中的经验,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整治取得的成效,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云南省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作为国土资源系统在全国实施的农村土地整治十个重大项目之一,也得到了各级媒体的高度重视。

2011年8月和10月,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记者两次到云南兴地睦边项目第一线,深入到项目区少数民族村寨、土地平整现场、刀耕火种深山、布朗山乡秋收的田间地头采访群众,广泛倾听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土地整治的心声,捕捉鲜活生动的镜头, 拍摄农田整治给边疆人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毗邻边境,为什么一年间出国热变成了返乡潮

2011年10月24日,在云南省腾冲县滇滩镇中缅边境上一个普通的边防检查站,滇滩镇胜利村村民谢金稳去缅甸辞工后从这里入境回家了。滇滩镇毗邻缅甸克钦邦板瓦镇,以前每年秋收完的这个时候,都有许多刚刚卖完秋粮的农民从这里出境打工。然而今年,这里却异常冷清。

“有缅兵、山兵,在那边做工安全没有保障。最近一回,他们枪都开到我们汽车轮胎上了,就发生在我们眼前”。谢金稳说。“一起在那边打工的兄弟现在都回来了,原来他们要我再去帮忙几个月。现在回来之后不想去了,想回家来发展。”谢金稳告诉我们,缅甸政府军和地方武装经常发生冲突。为了安全,他这次去缅甸辞工回家了。

这次辞掉工作谢金稳领到了两个月工资,一共一千八百块钱,扣除伙食费纯赚到手的有一千五百块钱。谢金稳说他在缅甸跑过运输、当过建筑工人,可收入始终没有变过。他觉得在外打工很不划算。再加上这两年家乡发生的一个变化,让他最终坚定了回国的决心。

回到家,谢金稳没来得及多休息,就忙着去帮妻子干活了。一家人将今年最后一批烟叶分级扎把,以便赶上镇里烟草收购站今年最后一批烟叶收购。烤烟是谢金稳家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他家今年一共种了114亩。这114亩田是他在年初花了3万6千块钱从村里各家各户租下来的。按照最好的烟叶每公斤24元计算,之前他家的烟叶已经卖了22万元。难怪他再也看不上去缅甸打工挣来的那一点点收入。

谢金稳说,他家种烤烟至今已经有十多年了。以前因为没有多余的地,所以每年平均只种十多亩,收入有限。今年兴地睦边农田整治修好了西砂河,把河湾进行了撑直。以前被河水淹没的荒地得到了复垦,新增出来了一些耕地,所以他可以租别人家的地来种烤烟。谢金稳觉得,今年河道修好了,田地好种了。这是整个滇滩镇最大的一件喜事儿,这也是他们一伙打工仔再不愿出国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腾冲县滇滩镇西砂河整治前后对比

临河而居,为什么这条大河却成了全村人的一块心病

第二天一大早,谢金稳带着几个雇来的小工到地里为黄豆除草。烤烟收完后,他们早早的在地里种上了黄豆。过些日子等这片豆子熟了,他又可以挣上一笔钱。农田整治后成片的土地加上云南四季如春的气候,让农民可以把土地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烤烟从三月份种,八月份收。收烟的同时接着种黄豆,到十月底十一月中旬,把黄豆收走,接着种小麦。”谢金稳说。

然而在谢金稳的记忆里,这样的好日子可来得不容易。就在一年以前,这里的土地还不是这个样子。“原来都是小田,干天是旱田,雨天是出水田,农用机械都开不进来,不好耕种。”谢金稳说。

而更糟糕的是,谢金稳家所在的村子里有一条穿村而过的西砂河。这条十年九涝的大河曾是这里庄稼人几十年来的一块心病。由于土沟、土渠淤积堵塞,每年进入雨季,西砂河洪水都会携带大量泥砂冲刷和淹没两岸的耕地。谢金稳家所在的滇滩镇最多的时候因洪灾减产的农田达到1200多亩。这在人均只有几亩地的云南农村是不可想象的巨大损失。

谢金稳告诉我们,那个时候,西砂河一但发大水,老百姓一年的劳作就全白费了。大伙伤心又难过。时间久了地就没人种了,常常被淹的地方也就撂荒了。年轻的劳动力也就纷纷卷起行囊,去邻国缅甸靠打工求生存。

一年以前,国家为解决边境地区土地撂荒、高产田不足、耕地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吸引更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回家务农,在云南边境地区实施了兴地睦边农田整治工程,西砂河的水患才得以解决。

“原来河边的地没法种,每年发水的时候,很多地都会被冲毁,或者进水。那个时候,谁也不敢来承包。今年农田整治,把河提修好了,再也不用担心西砂河水冲毁土地了。用推土机把土地推平,把小田合并为大田,加大了土地面积,田地比以前好种多了”。谢金稳说。

兴地睦边项目实施之后,西砂河流经的滇滩镇全境修建起了四米多高的河堤,双边农田防护墙修了将近12公里。这不仅让河边的土地得到永久性的保护,还使过去被洪水淹没的荒草地及滩涂得以开发复垦,沿河两岸共增加耕地1920亩。谢金稳租的那100多亩大部分就是这类新增的土地。

许多人看到种地不再需要担心那条可怕的西砂河了,以后都不想出国打工了。他们想学着谢金稳的样子重新拿起锄头,靠农业种植发家致富。今年,滇滩镇像谢金稳一样不再选择出国打工的人占到了往年的五成。土地整治后,滇滩镇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500—800元。滇滩也成为整个兴地睦边项目的一个缩影。

云南省边境线全长4060公里,有25个边境县,人口645万。边境地区有22个少数民族在此居住,少数民族人口占到区域总人口的60%,是全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农村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就业技能缺乏,增收难度大,短时期内只有通过农业种植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云南边境地区多属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光、热、水等资源极为优越,非常合适农作物生长。但长期以来这些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水利化程度低。农民的人均拥有高稳产田只有0.49亩,生存条件严重不足。目前,25个县中有17个为国家或省级贫困县。农民年均纯收入仅为1931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云南省各级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解决边境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经过争取,2009年11月,在国家的关心支持下,云南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得以立项实施。兴地睦边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土资源部门在云南实施最大的惠民工程,估算总投资86.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占总投资的60%,省级配套40%。建设总规模323万亩,计划在2010年到2015年五年内完成。工程内容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新农村建设工程。云南省2010年度安排兴地睦边项目56个,建设规模57.33万亩,预计新增耕地4.26万亩,预算总投资13.29亿元。自2011年1月开工至今,完成土地平整45.83万亩,占总工程量的75%;农田水利工程完成67%,田间道路工程完成65%,完成投资约8.3亿元。

古稀之年,是什么让老人展开了笑颜

离谢金稳家不远一个村子叫黄牛山村。2011年10月25日,听说村里有件大事要发生,记者立刻赶到那里。

原来,兴地睦边农田整治工程年初实施后,西砂河得到了整治,修起了河提。以前被河水淹没撂荒的土地和滩涂得到复垦,为黄牛山村增加了三十多亩土地。这天,村里就是集中所有村民重新划分土地。根据土地整理项目的有关办法,在项目实施前,村里要统一丈量土地,把每个农户的土地准确数目登记造册后,进行统一施工。项目实施后,根据施工占地统计,田间道路、沟渠等施工占用的土地要平均分摊给各农户;有新增耕地的,由村集体制定土地分配方案,根据群众意愿平均划分给各户。

“这一条大河,以前洪水爆发的时候,把一河两岸的农田都基本上都毁了,变成荒滩了”。滇滩镇黄牛山村村民孟绍彰说。“在82年两包到户那个时候,田块都是划分得比较小块的。灌溉季节,为了放水泡田,村民争水甚至会打架。防洪也会闹纠纷,今年这边防洪,河水冲向那边;明年那边防洪,河水又冲朝这边,一河两岸的村民矛盾比较大。兴地睦边工程把河提修起来了以后,两边的矛盾得到了解决。”黄牛山村是滇滩镇内西砂河流经区域,多年的水患曾经让这里的46户230多老百姓苦不堪言兴地睦边项目实施之后,黄牛山村的水患终于被治理了,还平整了土地350亩,复垦增加耕地32亩。新增加的耕地不但让农户可以多分到一些面积,重新分地的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土地合并。

这次黄牛山村分地的几个人都是由村里推荐志愿担当的。从分地前每家每户的测量,到画出精细的图纸,制定分地方法都由他们一手操办。为了让村民满意,村里还组织召开了几次村民大会,让大伙自己举手表决分地的方法。老孟他们还找来了1982年村里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分地的资料。在确认过自家土地面积后,每个村民都会在老孟的账本上按上自己的红手印。老孟说这和联产承包那年的样子一模一样,大家也找到了30年前的好心情。

“等到现在风风雨雨,搞成这个样子是不容易了,真正的不容易。”讲话的老人叫余庆芬,今年70多岁,她在村口开着一家杂货店。她说,原来她家有两块地,一块在杂货店附近,一块在后山。土地整理之后,村里出面协调,将他家较远的土地与其他村民进行了置换,两块地被合并在了一起,大大方便了她的生活。“我的商店在这里,他家在地在那里。我们两家协商后他家放弃了原来的土地,合并给我家,我的下面的土地合并给他家。我在商店有空闲的时间,就可以来管理土地。方便了我,也方便了他家。”

余庆芬到现在还记得土地整理之前地里七高八矮的样子,还有自己每天走四五里山路打理田地的日子。她说,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几十年,如今终于等来了山乡的巨变。

图:西双版纳州布朗山乡杨建国驾驶收割机在秋收(左),采访腾冲县滇滩镇黄牛山村土地权属分配(右)

农用耕牛,为什么农民纷纷把它卖掉

10月23日,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遮镇曼燕村赶集的日子。最近,这个路边集市里多了很多卖牛的人,初具规模的牛市还吸引来了附近许多的牛贩。

“现在这里不用牛了,都用铁牛了。就是504型号的大拖拉机,现在这里全部都用大拖拉机耕地了。所以,农民都把牛卖了,打算买拖拉机”。勐遮镇曼燕村村民玉罕嫩告诉我们。“以前用牛耕田的话,人还要跟在牛的后面吆喝。人踩在泥巴地里面,一步一个脚印,比较辛苦。现在人只要坐在机械上面操纵一下就可以了,很轻松的,而且效率又高。”集市结束后,玉罕嫩还带记者一行去她家看了新买的耕地拖拉机。

爱上大机械农作的还有西双版纳州的布朗山。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族是中国目前人口的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只有8万多。其中在勐海县就有三万多人,是布朗族集中居住的地方。西双版纳州聚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等13个少数民族,占全州人口的74%。2006年,全州有9万人没有脱贫,2万人未解决温饱。由于地处偏远,多年来,这里的农民一直保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耕种方式。这种粗放的耕种方式对山区植被和自然环境破坏十分严重。过去几年,国家一直在想办法取缔。兴地睦边项目到来后,布朗山乡一些坡地被整理抬升成为平地,增加了耕地面积。这些地块的增加让农民再也不用去烧山垦地了,原始的耕作方式终于发生了改变。

杨建国,是布朗山乡第一个买收割机的农民。他第一次开着新买的收割机下田为村里人收稻谷。“以前靠人工收稻谷一亩地可能要两三天。现在用收割机收割,只要一个多小时。”杨建国说。

杨建国的收割机是按照每亩100块钱收费的。这天上午的3亩地,让他轻轻松松挣到了300块钱。

机械收割的确大大缩短了农民收割的时间。村民们虽然很早就听说山外面的农民可以用大机械收割。但在以前,要想用上收割机收割绝对是个奢望。

“以前地里没有修路,收割机开不进来。现在修了有路以后,到处都交通方便了嘛,可以用机械了。以前田块小,不方便操作,连小机器也进去不。收里面的田只能把机器抬着进去,所以以前都不使用这个机器。”在收割的间隙,杨建国跟我们说。

上午帮别人家收完三亩地,杨建国顺便把自己家的地也收了。中午,他用拖拉机把收来的稻谷拉到家门口,杨建国的妻子帮着从车上卸稻谷。杨建国妻子告诉我们,她背的一袋稻谷大约有70斤。过去秋收把稻谷收回家要靠女人们用肩膀一袋一袋地往回背。几百斤粮食,几里路她一背就背了18年。如今田间道路修到了家门口,稻谷只需几分钟就可以拉到家了。

杨建国妻子说,现在轻松了很多,农田整治了以后,可以用机械收割,节省了很多劳力。她以后只要陪着妈妈去茶园采采茶就够了,这才是女人家该干的活。

一家人简单吃了午饭,就开始忙活着晾稻子了。这个下午,布朗山乡明媚的阳光把杨建国家晒满金黄稻子的房顶映衬得格外美丽。

据统计,西双版纳州计划实施兴地睦边项目一共有53个,总投资10.72亿元,分5年完成,建设规模40.74万亩,预计新增耕地2.83万亩。今年,西双版纳州实施了8个兴地睦边项目,平整土地7.45万亩,修建田间道路220条19.9万米,修建沟渠710条46.9万米。项目实施后,据农业部门初略统计,项目区农民新购买了130多台农用机械。

稻田里养鱼,田埂上种菜,农民们算的是什么样的生意经

西双版纳勐海县有一种特色农业叫“稻鱼蔬”。稻鱼蔬就是一种既能种水稻、又能养鱼、种蔬菜的立体农田。这种养鱼方式最大好处是,在水稻收完可以直接在农田里放水养鱼,不需要饲料,鱼靠吃田里剩下的谷桩就可以长得很大,省力省钱还很环保。

10月21日,是勐海县曼燕村农民岩涛往家鱼塘放水捞鱼的日子。村民们都来给他家帮忙。

岩涛往告诉我们,他家养鱼的水费大概300元,鱼苗400元,再加上一些人工的费用,养鱼总共花费也就1000元。而按照今年鱼价每斤16元,他家养鱼四个月就能挣四千多。这比单独种水稻要划算。与此同时,农田改成稻鱼蔬之后,岩涛往还可以一年四季在田埂上种蔬菜,这更增加了他家的收入。他说:“稻谷收割过后,就可以放水养鱼。田埂上可以种蔬菜,一年可以种三次。加上沟渠修通了以后,缩短了田地进水的时间;道路修通了以后,老板直接开着车到鱼塘边就可以拉鱼了”。

据勐海县代县长岩总介绍,按照县里农科部门的测算,稻鱼疏农田每亩可以增收一千二百元以上。勐海县规划用四年时间,投资四亿六千多万进行农田整治,目前已完成了九千多万的投入。

其实,勐海县很早就开始推行“稲鱼蔬”改造工程。勐海县原本是雨水丰沛的地方,自然条件适合“稻鱼蔬”的推广。但由于灌溉设施不健全,同时缺少改造资金,一直以来改造都停留在规划上,实施起来困难。这次兴地睦边项目勐海县的主要工程方向就定为了稻鱼蔬的改造,全县整体规划改造面积将近二十万亩,目前已完成四万八千亩。

图:勐海县岩涛往户“稻鱼疏”获得丰收(左),腾冲县滇滩镇项目区群众在劳作(右)

打工更赚钱了,为什么她不打算以后继续打工了呢

2011年10月25日,听说烟草公司最后一次收烟,谢金稳赶着去卖烟叶了。买完最后一批烟叶,谢金稳回到家就把这两天给他打工的村民都叫来,给大家发工资。

闫安焕,谢金稳家的邻居。因为丈夫在外出打工,家里十二亩地今年都包给了谢金稳。平时除了自己种点水稻,大部分时间都帮谢金稳家打工。

一直以来,种烟叶对人工的需求量就很大。而随着村里土地整理之后,今年村子里像谢金稳一样种烟叶的农民越来越多了。小工的工钱也跟着涨了起来。去年闫安焕每天打工才能挣30块钱,今年女工一天已经能涨到60块。从年初到现在,她在村里打工已经挣了六千块钱。但这并没有让她满足。闫安焕告诉我们,她也想明年把地收回来自己种。

闫安焕说:“现在土地改大块了,道路方便了,田地好种了。我们在外面看见,人家收谷子的时候直接把收割机开到田里面,只需要拿着口袋去接谷子就可以了。不用像我们以前一样辛苦,去一把一把的割,然后用脚踩着打谷机一把一把的打谷子了。以后可以用收割机就再也不用那么幸苦了。明年我们这里就可以用收割机收了。”

闫安焕说,如果以后真的可以这样种地,一定可以省下很多精力。到那时,她就再也不让丈夫出门打工,过那种每天提心吊胆的日子。她们要靠种地挣大钱,以后还可以去城里的工厂上班。

根据2011年云南兴地睦边项目区的秋收统计,水稻平均亩产增产了100公斤,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提高了500--700元。今年是兴地睦边项目实施的第一年,土地肥力尚未达到最理想的状态。预计明后年,粮食产量还会有大幅的提高。

从项目区回来后,央视记者来到云南省国土资源厅采访了和自兴厅长。和厅长说,兴地睦边项目启动以来,云南省按照“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要求,统筹协调抓好项目管理,真正把项目建设成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德政工程”。通过大规模土地整治,实施坡地改梯地、小田并大田、旱地改水田等,配套修建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等设施,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耕地数量,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变了边疆地区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一些地方通过村庄整治,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兴地睦边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为边疆各民族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所以说,兴地睦边农田整治工程是一个巩固边疆民族团结的项目,是一个边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项目。通过这个项目,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了国家的形象。

12月24日,全面反映云南兴地睦边农田整治的节目《边城:收获幸福的土地》在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播出,引起了广大国土资源干部和项目区各族群众的强烈反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节目的播出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土地整治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 云南省兴地睦边项目指挥部 姚红明)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