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小湾镇的秀丽风光。鲁汉中 摄
清澈的湖面掩映着鳞次栉比的楼宇,湖畔的树木枝繁叶茂,在广场上锻炼的老人神态祥和、年轻人神采飞扬……这是日前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中心公园的一个普通清晨。山水相连、田园相伴的宜居环境,带给这里的群众满满的幸福感。
近年来,凤庆县大力实施造林绿化、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以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依托退耕还林加大生态治理为主要抓手,以“亲近自然和森林”为目标,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先后摘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云南首个森林县城”等荣誉称号。
见缝播绿,留住田园风光
“围绕‘百米有绿地、千米有公园、路旁树成荫’的目标,通过实施造林绿化、天然林保护、湿地修复等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建成布局合理、景观优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景观,推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凤庆县林业局局长肖红翔介绍道。
近年来,凤庆县把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放在首位,先后启动迎春河、澜沧江、江北片区3个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使得公路绿化带连接乡镇,农田、河堤防护林带连接村庄,面山绿化带连接城市,城市绿化点、线、面连贯,形成了“全年花开,四季常青”的绿色景观。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以加大国土绿化力度、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目的,以重大项目建设影响区、公路沿线、城镇面山、江河两岸生态脆弱区为重点,采取植树造林、点播草籽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加快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据了解,凤庆目前已建成4个县级修复示范点和13个乡镇修复示范点,种植樱花、香樟等各类树木31.8万余株,播撒草籽28万余平方米。
同时,以新一轮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义务植树、荒山造林等林业生态工程为抓手,着力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完成义务植树80.3万株、荒山造林447.2万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6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0.4万亩。
认真落实“山长制”,设立总山长15个、山长25个,管护面山25块,总占地面积80万亩;严格执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累计聘用护林员919名;严厉打击各类乱砍滥伐、滥捕乱猎、乱占林地等涉林违法行为,办理各类涉林案件228起,查处率100%。
目前,凤庆县完成省、县、乡、村道路绿化478公里,宜林地段林木绿化率达95%;完成过境水系廊道绿化13.19公里,绿地面积498.45亩,宜林地段林木绿化率达94.6%。
如今,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美景正在变为现实,一座山水环绕、绿树成荫、整洁有序、富有特色的生态园林景观城市正以无限的张力向前发展。据统计,2017年全县实现林木绿化率达71.7%,森林覆盖率达65%,林业总产值达46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万元。
掀起绿色生态产业建设热潮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凤庆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杨雁芬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县把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作为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战略举措,把“发展景观农业、构建生态体系”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推进,掀起了新一轮绿色生态产业建设热潮。
记者驱车沿着云凤公路前行,公路两侧随处可见连片种植的茶叶、核桃、红花油茶、澳洲坚果;绿色掩映下的一排排新民居,红瓦白墙、崭新整洁;农户齐心协力奏响发展绿色产业、致富过好日子。
村民彭荟琼说:“自从调整种植茶叶、坚果等绿色产业后,不仅农产品的质量和品位提升了,我家的收入也节节高。”
地处滇西南的凤庆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98%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半山区。但凤庆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种茶、制茶历史悠久。目前,全县有茶园30余万亩,年产量2.6万吨,是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凤庆又是中国核桃之乡,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70万亩,年产量9.18万吨。凤庆还是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累计建成特色产业基地260万亩,核桃、蔗糖、烤烟产业成为当地响当当的支柱产业。
看着长势喜人的核桃,凤山镇安石村村民李银高兴地说:“发展绿色产业后,我家所有土地都种上了茶叶、核桃,与过去种粮相比,收入增加了好几倍。”
据杨雁芬介绍,凤庆始终将做大做强绿色生态产业作为助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茶叶+核桃”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在全县13个乡、镇全面推广,全县30万亩茶叶基地中“茶叶+核桃”模式达10万亩,亩产值最高突破1万元,是平均粮食单产的30多倍。
同时,凤庆县以“山顶油茶、山腰核桃、山脚坚果”的布局,建成核桃、茶叶、坚果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312万亩;完成木本油料提质增效4万亩,示范带动50万亩。利用核桃、坚果等林下广阔空间和林荫优势,采取“核桃+魔芋”“核桃+中药材”“坚果+砂仁”和林下养殖等模式,建成林下产业面积36.84万亩,成立林下产业基地合作社94个。
产业发展与生态治理良性互动
记者走进安石村大路外自然村杨国寿家,满院的三角梅正在怒放,他一边打理花木,一边高兴地说:“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既美化了家园,也拓宽了村民收入渠道。”
“以前,安石村在凤庆县属于最贫困村,现在是最富裕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无价之宝。”安石村党总支书记陈维菊告诉记者,“安石村通过退耕还林政策,种下茶树、核桃树、红花油茶和林果树这‘四棵树’,生态环境好起来了,村民也脱贫致富了。”
陈维菊说:“以前我们这里主要种植土豆、包谷、水稻,产量非常低,生活还要靠打工来维持。村民以柴草为主要燃料,生态破坏极为严重,山洪泥石流经常发生。‘有女不嫁安石村’,是这里老百姓的口头禅。”
2002年,安石村根据退耕还林政策,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茶叶、核桃作为主导产业,依托桃、李、柿、樱桃等温带水果为补充发展庭院经济,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的良性互动。
记者在安石村看到,硬化道路直通村里,村庄绿树掩映,核桃挂满枝头,茶叶正吐翠芽,一畦畦茶树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特色民居坐落在茶园之中……茶园飘香、风景如画的小山村呈现在人们眼前。
凤庆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杨树荣介绍,“茶叶+核桃”模式具有良好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每亩核桃、茶叶总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从而使农林牧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另外,安石村原属滑坡地带,通过茶园建设、农田水改旱后,有效解决了防洪、缺水问题,土壤和营养成分流失减少,水土保持功效明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
据了解,截至2010年,安石村的耕地、水田都种上了经济林果,实现全部退耕。目前,全村建成以核桃、茶叶为主的特色经济林1.82万亩,人均5.8亩。退耕还林工程给安石村群众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4890万元,贫困人口从退耕还林前的2756人减少到188人,脱贫256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