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万木葱茏、层峦叠翠,王莫村佤山村寨在缭绕的云雾中若影若现,格外美丽。
走进村寨,记忆中农村满地杂草垃圾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虽然随处可见尚未完工的建筑工地,但建筑材料堆放有序,村民们为盖新房忙得不亦乐乎,已入住新房的村民在阳台上晒满了金灿灿的玉米。
在与农户座谈中,大家感慨万千,谁也没想到这个因为高山纵谷的隔阻切割,过去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小佤山村寨,如今已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居住条件的改变是佤山的一个历史性变化。土生土长在王莫村的34岁的佤族农户岩干告诉记者,在住进新房前,他家老少六口住了20多年茅草房、篱笆房和木板房。2015年5月,云南省委提出“情往边疆洒、项目往边疆放、资金往边疆流,先要把关系千家万户的安居工程、民生事项办好”。按照政策,农村危房改造每户可以得到4万元补贴,不仅如此,政府还提供5万元的贴息贷款。这项政策激发了佤山村寨改善住房的积极性。
梯田金灿灿,村寨盖新房。近年来,各级政府财政和农业、住建、国土资源等对口帮扶单位在王莫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近5000多万元。这个只有214户1300多人的佤山村寨不但建了新房,道路、饮水、活动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也逐渐配套,已全部实现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有水喝、有电用、有学上、有病能就医的“七有”目标。
西盟山多,比山更远的是通往佤山的路。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的佤族同胞,祖祖辈辈双肩挑扁担、两脚走山间,背负着千百年的佤族历史。
“变化最大的是路。”王莫村村委会主任岩方告诉记者。说起路来,岩方对路有着独特的感受,也有说不完的话。王莫村以前没有商店,任何商品都要去县城或者勐梭镇采购。去一趟县城,走路需要三四个小时。因为路途遥远,很多村民没有去过勐梭镇,更没有去过县城。2000年,17岁的他走了两个多小时的路才第一次到了县城。村民想要拥有一辆摩托车也并不容易,加之西盟半年雨季半年旱季,一到雨季,山路立刻变得危险泥泞。
记者来到王莫村时,这里已是道路平坦,如果不仔细寻找,已经看不到出行艰难的痕迹。
一年多前,勐梭镇通往王莫村的乡村主干道和村委会通往每个村民小组就都通了水泥路。现在岩方骑摩托车去县城只需要50分钟,让岩方默默在心里笑的是路通了,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深深地改变着这些村寨。
“路通,意味着信息通、思想通、见识广。”王莫村党支部书记岩东说。村组道路通了,耕作就用上了机械,提高了农田耕作效率。现在,村里有微耕机、拖拉机、割草机、耙地机等各种农用小型机械。
在王莫村,发生变化的不仅是生活,还有村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佤族农户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现在和过去真的不一样了。煮饭用电饭煲,炒菜用电磁炉。饮的是自来水,吃的是生态蔬菜和放养鸡肉。出行自己开车,跟朋友联系用微信,看的是网络电视数字节目。进门要换穿拖鞋,干完活要洗个热水澡,告别了在卧室做饭的历史……”岩干越说越带劲,乌黑的脸庞上流露着幸福。
当地政府更是提出了“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素质提升、后续管理”五大工程建设目标,勤劳致富、科技兴农的意识在佤族农户心里日渐增强。
边疆变了,佤山变了,佤族人民再次唱起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