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自然资源信息
讲好自然资源故事·云南省自然资源优秀科普讲解作品展播——小地图大世界
来源:云南省自然资源厅          发布时间:2021-06-10 09:16:02 【字体: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有关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公众增强珍惜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厚植科技创新发展的文化土壤,进一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近期云南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动员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积极参加自然资源部2021年科普讲解大赛云南省初赛,经专家初审、复审,现有玉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云南省测绘产品检测站报送的“永远的深蓝”、“延续千年的生态智慧”、“小地图大世界”3部作品代表全省参加自然资源部2021年科普讲解大赛半决赛。

作品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表现形式、独辟蹊径的角度,生动介绍了自然资源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有力展现了全省自然资源系统认真履行“两统一”职责,为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自然资源保障的良好形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小地图大世界”的故事。


“图穷匕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来源于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其中的“图”就是燕国“督亢图”。区区一张图,怎么就能骗到秦王呢?这地图又有哪些神奇的魅力和功能呢?咱们今天就来说一说地图的“前世今生”。

远古时期,人们用石块、贝壳等利器,在岩石、叶片、陶片上刻画地理环境中与生活有关的事物。这就是地图的起源。

在古代,绘制地图主要靠实地考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已经具备山脉、水系、居民点、交通网等要素。战国时期,献上地图就等于在说:“地图上的这块地,我们拱手相送了!”。这就不难理解荆轲为何要借献“图”来行刺。

到了近代,地图发展到仪器实测阶段。采用天文观测和三角测量技术,历经十年完成的《康熙皇舆全览图》,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部运用制图学方法进行全国性测量的地图集。

进入20世纪,地图发展按下了“快进键”,航空摄影、计算机、航天遥感等技术相继涌现,地图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新时代。

地图虽小,作用却大。

时间回到1935年4月,中央红军进入云南后,对地形、道路摸不清楚,十分焦急。在一筹莫展之际,偶然缴获了龙云送给国民党军的军用地图。凭借此图,红军迅速抢占了金沙江入川渡口,日夜不停地北渡金沙江,终于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以来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毛主席戏称:“当年刘备入川有张松献图,如今我们过云南入川,龙云也来献图,兆头不错啊!”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从纸质地图到电子地图,从二维到三维,表现形式在变化,表达内容在丰富,不仅用于国防、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自然资源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更是我们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外卖点餐、共享单车、出行导航等都离不开它。

但地图,从来都不是一张普普通通的图!

作为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图能直观地反映国家的主权范围,体现国家的政治主张。公开刊载地图必须经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核。

中国虽大,但一点都不能少;地图虽小,但一点都不能错,每一“点”都需要我们共同守护!

守护地图,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