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自然资源部高原山地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暨云南省高原山地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昆明圆满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殷跃平,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高原山地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吴顺川,省地质调查局局长吴先勇,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石成玉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介绍了高原山地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听取了实验室建设情况汇报,从深化学术研究、提升行业影响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对实验室未来发展规划开展研讨交流。
会议充分肯定了实验室2023年度工作成绩。一是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效。成功申报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个部省合作项目。《岩石力学》新形态教材被全国100余所高校采用。《边坡工程》中英文网络课程在多个国际国内平台上线。二是技术攻关实现新突破。开展泥石流预测预警重点科研攻关,降雨预报时效性和落区精准度得到提升。创新建立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因子,探索“级配碎石垫层+反滤层”石漠化保水保土技术,促进快速修补森林创面。三是支撑服务展现新面貌。完成露天矿山岩体边坡工程设计和矿山生态修复技术2个标准编制。实施重点湖泊区域生态系统水平衡调查,形成高原湖泊-湿地-草原生态系统水资源调查机制和管理模式。开展昆明市地面沉降风险评估与区划专题研究、盐津县城地质灾害危险性技术论证,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四是创新成果再上新台阶。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47篇,受理、授权专利9项,荣获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等5项省部级奖项,2名青年教师晋升教授,2名博士后顺利出站。
殷跃平在指导点评时指出,实验室立足云南实际和高原山地地质背景,以前沿理论、科学举措、创新思维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殷跃平对实验室2024年度工作提出要求,实验室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国家和云南省发展需求,落实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战略,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深化重大课题研究、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强化领军人才培养、做好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成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高水平创新成果的策源地,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自然资源部高原山地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全体学术委员、省地质调查局分管领导和技术骨干、省自然资源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