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自然资源信息
“复活”的废弃村落
来源:“i自然全媒体”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08-22 09:31:57 【字体:

阅读提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防治等原因,农村人口逐渐迁移,因而出现了一些废弃村落。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严控增量、挖潜存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让每一寸土地都尽得其用,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上九山古村、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石头寨村,尽管相隔数千里,但都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积淀,深挖文旅资源禀赋,立足优势与特色,将废弃村落的“闲置资源”变成“发展资本”,更新盘活了闲置土地和旧居,调整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云南省红河县石头寨村:盘活旧居,生态旅游探民俗

丛林小溪、崎岖山路、村寨遗址、哈尼梯田……当人们置身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红河谷康藤帐篷营地,不禁被这里的美景折服。近年来,红河谷康藤帐篷营地以其鲜明的梯田农耕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成为众多游客青睐的“诗和远方”。

红河谷康藤帐篷营地

红河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张鸿介绍,7年前,营地所在地是个废弃的“空心村”,在不产生新增建设用地的前提下,该局通过提升和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营地,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22.35亩。2018年7月营运以来,营地累计收入超2000万元。

科学规划,石头寨村迎新机

红河谷康藤帐篷营地原为石头寨村,村民多为哈尼族,由于交通、教育、医疗等条件不便,村民相继搬离村子。

受石头寨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影响,遗留的古屋大多有高高的石脚,大部分面墙由块石垒成。受地形条件和地质灾害等因素影响,难以复垦复耕,长期被荒废。

  

在原址上整治修复的石头寨村小径

“石头寨村因种种条件不便成了‘空心村’,但旅游和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张鸿说道。该村位于“迤萨-甲寅-乐育-宝华-迤萨”梯田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年平均气温14.3℃,约300亩哈尼梯田与村子相邻。不仅如此,石头寨村还临近他撒梯田、十二龙泉、甲寅后山等风景区,与国家4A级旅游景区撒玛坝万亩梯田相距不远,是全景式眺望撒玛坝万亩梯田磅礴气势的最佳位置。此外,当地独特的哈尼族风情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也为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

   

梯田风貌 

为此,红河县立足资源禀赋,主动融入云南省提出的“把云南旅游做成全国旅游一面旗帜”和大滇西旅游环线、昆玉红旅游示范带建设等发展趋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步伐。

2016年,红河县开展了石头寨村过境路预制块路面改造、供水管网改造、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等工程,为经营主体入驻投资构筑平台、夯实基础。

栽起“梧桐树”,筑巢引凤来。红河康藤旅游发展公司作为红河县的招商企业,依托石头寨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壮美的梯田景观、丰富的民俗文化等文化旅游发展优势,打造了集住宿、餐饮、摄影、徒步、越野、农务体验、农业观光等于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

原址修建,生态旅游成热潮

为盘活废弃的石头寨村,红河县通过土地租赁的方式引入康藤公司。该公司在不产生新增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利用废弃村庄集体建设用地及周边梯田资源,增强集体资产的使用率、升值集体资产。

红河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永福介绍,生态旅游项目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村寨遗址为基础,对遗留建筑进行修葺;以生态帐篷作为客房设施,保留原有的村内道路和屋基,客房帐篷搭建在原有的屋基位置上,最大限度保留原始村落的面貌和特点。同时,古屋石脚、墙体拆除后的石头用于铺设原有的村内道路和地基修葺,墙体拆除后的废渣采用哈尼族传统的“夯土”工艺构筑公共区域,以延续和传播当地传统建筑文化。

 

生态帐篷外观 

据介绍,搭建生态帐篷作为客房设施,可以避免对地表土壤层的破坏,拆除后即可恢复地表原貌。项目还保留了原有的农耕道,村民可以继续使用农耕道前往梯田耕作。建成后的红河谷康藤帐篷营地展现了哈尼梯田“森林—水系—村寨—梯田”生态系统中的“村寨”要素,成为哈尼梯田文化生态旅游颇受欢迎的目的地。

产业融合,乡村振兴有抓手

红河谷康藤帐篷营地项目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三方联动”模式,采取规划设计师全程跟踪服务的方式,致力于把石头寨村打造成“藏在山间、隐没林中、外观古朴、内部高端、设施现代、服务一流”的帐篷营地,成为全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精品工程,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等功能叠加,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帐篷营地风景 

根据相关协议,项目运营聘用工作人员时优先向石头寨村村民倾斜。目前,员工本地化率超95%。项目发挥村民自身民族文化特长,引入民俗展示、民歌表演等内容,项目运营过程中宣传梯田文化、稻作文化、马帮文化,并以此设计不同的体验线路与活动,以原生态内容吸引目标客户。

通过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周边农民生产生活的环境。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375平方米,新建17顶带庭院的帐篷客房,5个“夯土”公共空间,以及3个遗迹公园、后勤区,营地自2019年1月正式运营以来,已成为红河县扶贫宣传及乡村改造的一大亮点。

 

设施现代的生态旅游项目 

下一步,红河县将继续坚持“生态循环、融合发展”的理念,以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为魂、以高山河谷为骨、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古朴村落为形,推进哈尼梯田农耕文化、干热河谷观光与休闲农业、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形成“山下观光农业、山上文旅体验、深山高端康养”的立体发展格局。同时,立足乡村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把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县。

山东省邹城市上九山古村:节地开发,千年古村寻乡愁

 

群山环抱间的上九山古村 

立秋之后暑气难消,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树影斑驳。步入古街小巷,黛瓦石墙、仿古民居、绕村溪水与开满鲜花的小路交相辉映,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这里就是山东省邹城市拥有千年历史的上九山古村。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风景优美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曾经是一个人烟凋敝的废弃村庄。

2013年,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理念,深度挖掘上九山古村的土地资源潜力,科学组织盘活存量用地,让千年古村重新焕发生机。

“复活”荒废的石头村

上九山古村因石头房、石头路、石头墙,又称“石头村”,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受伏羲文化、儒家文化的影响,村内有玄帝庙、南山寨、老古井等庙寨古迹。村里目前还完整地保存了3条明清时期石头建成的街巷,300余个古石院,1200余间古石屋,石灶、石盆、石凳、石缸等随处可见。这些建筑石刻石雕工艺精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群山环抱间的上九山古村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自20世纪50年代起,当地村民自发性地从山上陆续搬至山脚,建设新的现代村落。原先的古村因此常年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古院落几乎都处于坍塌废弃状态,杂草丛生,长期荒废闲置。

 

上九胡同整治前 

为了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文化旅游资源,邹城市聘请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邹城市上九山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布局上九山村的保护与发展。

邹城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古村落保护开发方案,最后确定以修复破损石屋、修整村内石阶道路、清理水渠坑塘为主,进行综合开发整治,保护历史古迹,全面提升村容村貌,挖掘古村内涵的设计方案。

据介绍,上九山古村项目占地面积共300亩,其中盘活利用古村闲置建设用地260余亩,节省了近90%的土地。

 

上九胡同整治后 

同时,邹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了土地综合整治,实施了整山、造林、修田、治水、筑路五大工程,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打造山水田园。

推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以规划为引领,2013年以来,邹城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山东上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着力盘活这片以“石”为特色的古村落。邹城局副局长刘宝功介绍,该项目采用企业与村集体合作经营的模式,企业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获得上九山古村260余亩闲置建设用地50年的使用权,通过农用地流转、山地承包等方式,获得古村周边土地及周边山地的经营权,走出一条盘活利用废弃村庄的新路径。

 

老学堂 

2019年,该项目作为省重点项目获得40亩用地指标,邹城市发展改革、文物、旅游等部门也对项目进行资金扶持,极大减轻了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刘宝功介绍,该项目通过发掘、保护上九山古村文化旅游资源,盘活闲置宅基地,打造集古迹探寻、民俗展示、影视拍摄、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新业态,推动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乡村振兴的双赢。2014年~2021年这7年间,邹城市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上九山古村多年无人居住的废弃院落进行保护性开发,完成了288套古村院落的保护修缮,打造经典特色小院,复原古寨门,恢复古村生活场景,再现各类作坊工艺,形成了特色胡同和水街。此外,还打造了梁祝结拜地、三县交界碑亭、酒道馆、玄帝庙、茶坊、古戏台等文化景点。

 

萧进士院 

不仅如此,邹城市还通过荒山绿化、南山湖清淤、护堤护坡等治理工程,使上九山古村的绿化覆盖面积达70%;通过修整梯田,完善农田水利体系,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壤墒情,改变了山村环境,改善了区域生态。为了更好实现上九山古村及周边风貌的生态产品价值,邹城市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修复修建了旅游道路、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宾馆酒店、水电路网等配套设施,有效提升了生活、休闲和通行便利度,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

在上九山古村的盘活利用过程中,邹城市按照“发展一产、带动三产”的思路,在古村周围建设了千亩樱花园、300余亩玫瑰园、100余亩农耕体验园、石海地质公园以及水上游乐项目,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旅游风貌,使上九山古村景区成为老少皆宜的休闲胜地。

石墙镇镇长李坦表示,培育旅游大产业,关键是要做好做足“旅游+”这篇大文章。上九山古村景区与上百家旅行社签约,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平台。目前,上九山古村已入驻商户60家,带动了周边建设项目28个,解决附近1500多名村民就业,形成了产业、资金、人才的聚集效应。2013年开发至今,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带动3000余当地村民就业,创造了约8亿元收入。

 

玄帝观 

上九山古村的旅游业逐步兴起后,吸引大量村民回乡创业,村民在家门口从事餐饮、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作,让游客体验古村的民俗风情,有效解决了项目配套和村民收入问题,实现16户27人如期脱贫。

此外,上九山古村创建自有品牌“上九山牌”,并由此衍生出白酒、矿泉水及玫瑰饼、玫瑰油等60余项产品。景区周边农户及各入驻企业、合作单位在“上九山牌”品牌效应带动下,市场影响力得以延伸,获得了更高的市场回报。

如今,越来越多的“上九山牌”在此诞生,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