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自然资源部系统各司局、各单位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将调查研究作为发现问题、检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坚持在调查研究中转变工作作风、推动解决问题、提高干事创业能力,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不少成果已转化为政策文件。
为了继续抓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持续推进调研成果转化、显化调研成效,《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大兴调查研究》专栏,陆续选刊一批优秀调研成果,加强调研成效总结和宣传解读,推动更多成果转化为有效政策供给,转化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思路和方向,转化为务实的工作作风。
推动新时代卫星遥感应用高质量发展
王权
新时代,卫星遥感技术已经深入到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的多个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无论是作为更好服务“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自然资源工作定位的科技手段,还是落实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三深”之一——加强深空对地观测系统建设应用,提升卫星遥感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卫星遥感对自然资源工作的“效率倍增器”作用,都对卫星遥感应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自然资源陆地卫星遥感应用发展现状
天上看,卫星遥感发展如火如荼。
目前,以自然资源部为牵头主用户的在轨有效运行陆地卫星共14颗,载荷包括可见光、多光谱、高光谱、热红外、雷达和激光测高,资源三号01/02/03星、高分七号01星已实现立体测图四星组网,5米光学01/02星已实现高光谱双星组网,高分一号及2米/8米光学卫星(3颗)、高分六号星已实现2米分辨率光学五星组网,L波段差分干涉SAR卫星已发射组网即将投入使用,可见光传感器分辨率包括2.5米、0.8米、0.65米和0.5米,高光谱包括166个谱段、光谱分辨率10nm/20nm,雷达包括C波段、L波段等,初步建成了可见光、高光谱、激光、雷达等多载荷要素观测、业务化稳定运行的自然资源陆地卫星观测网,米级、亚米级分辨率数据逐步实现对国外同类卫星数据的替代,其中2米和16米分辨率数据对国外同类卫星数据已实现完全替代。
地面看,卫星遥感已全面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国民经济建设。
一是卫星遥感已成为行业管理的主要数据源。目前公益卫星已达到2米影像全国陆域季度覆盖、亚米影像全国陆域年度覆盖,光学、雷达商业卫星空间分辨率均已优于0.5米,国产遥感卫星已成为1:5万/1:1万测图、土地执法、环境监测、数字水利、农业普查等行业应用的主要数据源。国土卫星中心面向自然资源管理、相关行业部门、国防建设等2000余家单位,累计共享了自然资源陆地卫星遥感数据720余万景、总数据规模达5.54PB,以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或专线方式,接入全部9个自然资源督察局、3个海区局、4个测绘地理信息局等16个派出机构和15个部直属事业单位,全面覆盖国土、地矿、海洋、测绘和林草五大领域对自然资源陆地卫星遥感的需求。
二是卫星遥感已成为政府管理的主要技术支撑。以国产陆地卫星为主要支撑手段,国土卫星中心为地理国情监测、国土变更调查、卫片执法督察、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等国家级任务提供影像保障和技术支撑,全面支撑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临时用地监管、城区范围确定、增减挂钩清理检查项目遥感核查等26项业务,并逐步拓展在生态修复、自然资源资产评价考核、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应急等领域的业务应用。组织完成了钢铁、煤炭、船舶去产能季度遥感监测评估,以及全国风力、光伏发电等绿色能源发展遥感监测分析,为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重大决策评估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了政府监管方式创新。同时,卫星遥感技术在农林水利、防灾减灾、生态环境、城市规划与建设、交通、国家重大工程等部门和领域日益成为重要的技术手段。
推动新时代卫星遥感应用高质量发展
一是创新遥感卫星观测体系发展新模式。健全建强陆地遥感卫星骨干网。推进《空基规划》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长线投入持续运行,推动自然资源陆地遥感卫星“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协同”体系化发展,稳步建设光学、高光谱、雷达三类卫星星座,推动激光、重力、热红外、超高分等新型陆地卫星发展,按照不同观测需求、协作方式、工作模式发展星座、编队、“虚拟星座”等,建成技术先进、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自然资源陆地遥感卫星“骨干网”,总体形成“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全天时、全天候”覆盖能力,实现国家陆地遥感卫星骨干网持续稳定运行。
积极引导商业遥感卫星健康发展。建立商业卫星数据服务质量评估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数据服务的方式,探索形成自然资源系统商业卫星数据采购统筹机制,引导商业遥感卫星纳入国家航天发展顶层规划,最大限度地鼓励社会资本按规划设计、按计划建设、按标准处理和服务,推动高分辨率、高时效性、高应用效能的商业卫星星座建设。
二是创新遥感卫星赋能数字经济新业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遥感应用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融合创新,整合数据接收、数据管理、数据智能处理平台、地表形变监测、地表覆盖变化监测、数据发布系统等技术,进一步凝练科技成果,打造集卫星数据资源、高级产品生产研发、产品即时发布、运营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卫星遥感服务体系,发挥企业、工程中心技术转化平台优势,推动创新成果的孵化应用,为卫星遥感商业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充分释放在轨卫星应用潜能。
积极构建遥感数字应用生态圈。积极推进各类创新要素汇聚,研发新技术、培育新产品、开发新业态,不断促进遥感技术加快融入政府部门决策和监管职责,满足精细观测、即时监测、多维探测等任务要求,建立跨行业、跨区域的遥感资源应用服务体系,拓展行业遥感应用领域,推动遥感技术应用向服务经济社会纵深发展。
三是创新遥感卫星应用体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新型载荷处理业务化。实现高光谱、雷达、热红外等新型载荷业务化生产及部省协同应用,支撑遥感常态化监测服务。持续优化高光谱数据质量及各类自然资源定量监测产品精度,形成全国陆域范围自然资源质量和生态半年度监测与分析的业务化保障能力;实现雷达卫星形变场产品业务化生产,具备形变速率场产品以及形变时序产品制作能力,为我国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以及动态监测提供保障;构建自然资源热红外遥感反演与监测技术体系,研制热红外载荷遥感应用系统,实现热红外数据产品的业务化生产,提升地表温度反演的定量化与精细化水平,形成热红外遥感监测应用服务能力。
卫星监测应用规模化。实现自然资源常态化监测由季度监测向月度甚至即时监测提升,全面支撑自然资源执法督察“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突破遥感影像业务化信息提取与变化检测技术,提高自然资源常态化季度遥感监测技术智能化水平,提升监测工程效率。进一步强化光学、高光谱、雷达等多源卫星数据高质量协同处理与时空同化分析能力。持续深化综合调查监测与分析评价框架体系,研制国土空间卫星遥感综合监测与分析评估产品体系。建设国土空间卫星遥感监测预警与分析评估系统,服务国土空间二三维变化信息动态感知、实时预警、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辅助决策等工作。
卫星服务网络全球化。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断完善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国际节点与网络,大力推进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建设进程,逐步形成成熟、稳定、可靠、畅通的合作机制,促进全球范围卫星遥感数据共享、技术交流及公共产品服务,为实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遥感力量。
卫星数据交易平台化。以卫星数据为关键要素,以卫星遥感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推动卫星遥感信息从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变,开展“卫星遥感+”数字经济领域相关政策、标准、产品、应用、交易体系化等研究,构建卫星数据汇聚、技术成果展示、供需信息通畅、交易便捷安全的一站式线上平台,协同推进卫星遥感数据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本调研报告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