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自然资源信息
诗词里的自然之道②|源头严防是治本之策
来源:i自然App          发布时间:2024-03-22 14:29:08 【字体:

编者按

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典籍浩瀚,从《诗经》《楚辞》到汉魏乐府、唐诗律绝、宋词元曲,凝结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展现着他们的思想魅力。他们借物言志、歌咏自然,不乏对人与自然、山水林田湖草的思考,也透露出我国古代规划理念和发展思想。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从今日起推出《诗词里的自然之道》,与您共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欢迎来论:zrzybpl@126.com

活水亭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源头严防是治本之策

王彦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活水亭观书有感》,可谓耳熟能详的经典,也是被媒体人高频引用的诗句。今天我们冒着“撞诗”的风险,再次提起它,实在是它对当下自然资源管理仍有重要启发。

暂且抛开“观书”之寓意,闭目想象诗中描绘的风光:方形池塘澄澈如镜,天空的光彩和云朵投映其上,不停变幻,犹如人在游走。看似简单的14个字,却尽得天、地、人圆融共生的和谐之美。这样的画面,不正是我们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愿景吗?

当然,朱熹的诗和他的思想一样,从不停留在现象表层,而要进一步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他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万事万物皆有联系,对天文、地理、生物、农业、气象等都应研究,否则,何以了解自然,又何以反观人类自身?如今,我们对“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认知,对自然资源实行统筹管理,不又是和朱子的学说一脉相承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最后两句诗,他甚至给我们提供了工作路径——源头严防。这也是当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治本之策。

我们都知道,土壤、河流等资源一旦被污染、被破坏,修复起来非常困难,有的甚至难以复原。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源头保护。

此前参加中央媒体“走近最美家乡河”采访,让笔者也有了一种直观感受,凡是上榜的河流,都在源头保护上下足了功夫,比如推行“河长制”,层层落实责任,效果就不错。从河流进而想到耕地、矿产、森林、海洋……要从源头上保护好这些息息相关的资源,必须着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严格落实用途管制,同时完善过程监管和后期严惩相关机制。

而从另一角度讲,人类的历史也是一条长河,只有我们做好分内事,保护好、利用好自然资源,才能确保这条河健康、持续地流淌下去,而当后人追本溯源时,我们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重读古诗,希望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现在,也为未来播下美丽的种子。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