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6月26日至27日,省自然资源厅联合楚雄彝族自治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姚安县自然资源局,邀请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网3家新闻媒体记者走进姚安县光禄镇,共同开展云南省第3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之“节约集约促发展”采访行,深入了解基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持续深化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切实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经验成效。
云南省属山地高原地形,全省山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近九成,可供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使用的优质土地资源可谓“寸土寸金”。面对山多地少的省情实际,面对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问题,如何让土地的力量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对七彩云岭走稳走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愈发重要。两年前,我省昭通市绥江县,楚雄州姚安县、永仁县,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获评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两年来,4个县接续奋斗、步履铿锵,在加快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进程中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举措,对答好节约集约用地用矿这份时代考卷提供了有益参考,姚安县正是其中一个典型缩影。
一花一世界酒店用地前后对比
“大家现在所在的就是我们县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光禄古镇。2023年,古镇以崭新的形象正式面世,今年‘五一’假期,共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较往年同期增长明显,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光禄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古镇的新面貌、新气象,得益于我县城镇棚改综合项目的全面建成,通过项目实施,我们高效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充分挖掘出低效用地潜能,真正打造出集‘吃、住、行、游、娱、休、康养、旅居’于一体的古镇旅游产业综合体,成为姚安县城市发展新的空间载体、功能升级的动力引擎。”
一花一世界半山酒店是姚安县城镇棚改综合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站在酒店平台,光禄古镇的美好尽收眼底,从错落有致的商业区到庄重古朴的龙华寺,从生机勃勃的荷花池到绿意盎然的天然林,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得益彰,共同绘就出一幅人地和谐的美好画卷。姚安县自然资源局审批股负责人向采访团介绍,“上世纪80年代,酒店所在地是光禄镇乳鸽厂和原地质814队住房区,原单位搬迁后,18.5亩的土地闲置近40年,资源浪费严重。2020年,我们认真编制《姚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其纳入城镇开发边界。县城镇棚改综合项目启动建设后,我们对其进行了确权和综合整治,又通过公开招拍挂的方式将其出让给云南一花一世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加强合作开发,酒店最终于2024年建成投用,目前效益和口碑都不错,今年还吸引了其他社会资本在古镇投资旅居项目,看到这块‘璞玉’终于变成了‘美玉’,我们的心情十分激动。”
草海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
采访团来到草海工业园区,先后走进农升泡沫箱厂、雄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嘉友特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从各类标准化厂房、生产线、运输线中,发现这里的节地成果同样显著。姚安县工业信息化商务科学技术局工业园区管理股负责人介绍,“2009年园区启动建设初期,我们陆续收回原草海监区4698亩国有农用地及存量建设用地,为园区产业发展释放空间。2013年,我们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征收稻田冲部分林地和后营村、民泰村部分建设用地,逐步拓展园区范围。同时,通过土地平整扩大山区土地利用面积,建设标准化厂房提升园区招商吸引力,目前,园区已有38家企业入驻经营,发展动力强劲、势头良好。”
2020年后,借助沪滇协作资金的有力支持,草海工业园区通过精细的厂房布局和巧妙的分层设计,在仅2.8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建成5.09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在容积率只需大于1.0的基础上,使平均容积率超过1.5,实现“向空中要效益”。2025年3月,姚安县获批省级产业园区,姚安县自然资源局再次发力,接续收回134.95亩企业低效建设用地,并经科学规划设计调整后交由县政府平台公司开发,计划在2025年至2030年分期建设标准化工业厂房,进一步将园区容积率提升至2.0以上。“土地及资产盘活,不仅为县财政节省了近20万元/亩的新批土地报批成本,还大幅缩短了企业拿地时间,极大提升了企业落地效率,我们真正达成了增量递减、存量优化、质量提高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姚安特色的节约集约用地新路径。”姚安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获评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以来,姚安县严格按照“总量锁定、增量递减、流量增效、存量优化、质量提高”的“五量”管控目标要求,不断推进土地利用从结构性管理到全要素、全过程、全周期管理转变。截至目前,全县土地节约集约创建7项指标再上新台阶,其中,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下降5.62%,违法占耕比例由最初的3.59%有效降至0.3%,已供应土地实现无闲置,土地供应率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幅,各项工作质效齐升,示范作用显著发挥。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姚安县在四个方面的不懈努力。一是规划管控得当。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扎实编制“多规合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将其作为各类开发建设保护活动的刚性约束,力争让每一亩土地物尽其用、各得其所。二是“闲土”变身“宝地”。认真梳理,摸清底数,制定“一地一策”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年度处置方案,探索推出“棚改—拍卖—腾退”的低效用地再开发新模式,唤醒“沉睡”的存量土地并因地制宜利用。三是供地方式多元。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更好提升土地供给与市场需求适配度,降低企业的用地成本。四是批后监管有力。加强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发现、制止、报告及执法巡查联动、奖惩、考核机制,大力开展执法监察,土地管理秩序明显好转。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生态之依。“十四五”以来,云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加快发展壮大“三大经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实际行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可靠高效的土地要素保障。紧盯消化存量,全省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80.97万亩、闲置土地25.84万亩,处置工作持续进入全国前列。建立园区经济土地要素保障协调机制,完善开发区“增存挂钩”机制,切实加强园区(开发区)用地管控。聚焦依法用地,各地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把牢节约集约用地关,通过高效规范组织80次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审查和92个建设项目节地评价(仅为单独开展节地评价项目),共核减170个建设项目不合理用地2.47万亩(2023年专章实施以来)。围绕优化配置,用好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服务系统,共交易备案268宗1888.71亩土地。上线“七彩云南·智选地”—云南省建设用地招商云平台,已成交80个地块。建成省级公示地价查询平台,稳步推进电子化合同试点工作,15个“农地入市”试点地区全部实现“零”的突破。立足加强管理,开发建设适配云南实际的省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监管平台,对土地的批、供、用管理信息和空间属性进行集成,形成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一张图”。切实规范临时用地行为,稳步加大对混合产业用地、民营经济发展、“旅居云南”品牌打造等领域要素保障力度。
未来,云南省自然资源系统将深刻领悟、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土地资源系统保护利用的深刻思考和明确要求,认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在土地问题上划定红线和高线,不断深化科学保护和高效利用,真正做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深厚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