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宣传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两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相关要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美丽云南建设,2024年,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共同开展了云南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第三批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从全省各地推荐的案例中遴选出6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
6个典型案例涉及山川、河流、草原等多种生态系统,充分展示了全省各地推进建设安全、绿色、健康、韧性、活力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不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有效举措和显著成效,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值此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主题宣传期间,省自然资源厅将对这些案例进行展播,与社会各界分享交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云南样板,共同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进经验。
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9.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42%,年平均降水量达2000毫米,是世界同纬度生物多样性、同类型植物群落保留最完整的地区,被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察站和国际候鸟保护基地。哀牢山林、泉、瀑布、峡谷、云海日出等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孕育了花腰傣民俗文化、茶马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是一座神秘的旅游资源宝库。
哀牢山局部
近年来,新平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依托哀牢山优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存,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传承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文旅融合开发为目标,科学规划生态旅游空间,持续打造“神秘哀牢山·风情花腰傣”文旅融合发展品牌,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群众受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哀牢山局部
核心做法
聚焦机制创新,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新生态空间保护模式,先后建立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片区、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5个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3.41%,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32%。制定《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哀牢山县级保护区条例》,完善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监督等法律法规体系,自然保护地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着力补齐生态短板。创新生态修复体制机制,加大对哀牢山片区及周边乡镇沿路、沿河和重点河湖流域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力度,持续实施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天保工程、古茶树调查保护、林业生态修复等项目。扎实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推进以城镇增绿、乡村补绿、通道连绿、面山扩绿、景区兴绿为主的国土绿化,全面提升哀牢山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完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小区)保护机制,建成格力兜兰、云南火焰兰保护小区2个,陈氏苏铁保护小区4个,极少种群物种绿孔雀保护小区4个。完善人工繁育保护机制,建成旱地油杉、伯乐树和篦子三尖杉育苗基地。丰富保护信息获取手段,成立西黑冠长臂猿生态行为研究站、野生动物救护站、鸟类监测环境站,建立社区共管保护机制。
认真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持续加大哀牢山生态保护补偿力度,2021年至2024年,新平县共计兑付哀牢山国家公益林保护补偿资金8125.64万元,涉及农户34277户122613人。
南恩瀑布
聚焦产业融合,拓展文旅融合发展内涵
拓展旅游空间,丰富旅游业态。充分利用坝区民族文化浓郁、半山林果经济繁荣和山顶自然风光秀美的立体空间布局,一体化整合山上山下旅游资源,形成山下感受花腰傣民族风情、山腰体验农耕采摘乐趣、山顶领略雄奇秀美自然风光的立体特色旅游环线。建成花腰傣民族文化传承园,举办“花街节”“沐浴节”等文化节庆,推出冰糖橙采摘体验、稻田收割、蔬果DIY等创意活动,旅游业态不断丰富。
活化非遗特色,拓宽旅游内涵。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其他本土人才作用,用好土陶、竹编、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十大伴手礼”进景区、进酒店、进场站,不断促进“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扬武火烤饼”“新平腌菜”成功入选玉溪市首届“非遗伴手礼”名单。盘活大平掌战斗遗址(陇西世族庄园)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涵盖非遗工坊、非遗伴手礼展售区等在内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增添景区文化新亮点,多角度、多形式呈现非遗特色。
深挖文化内涵,丰富旅游消费体验。深入挖掘花腰傣原生态文化,通过“企业+村集体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农户”的方式,将花腰傣日常生活融入旅游活动,恢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活场景。定期开展“喊月亮”等民族民俗活动,通过“主题文化广场+节庆”“自媒体+故事”等方式,丰富民俗文化旅游体验。
聚焦景区品质,增强生态旅游支撑能力
交通“行得畅”。实施哀牢山旅游交通干道畅通和重点旅游区道路改造升级工程,推进特别国债哀牢山防火通道建设项目,开通中老铁路化念站至哀牢山旅游专线,形成了以中老铁路、永金高速公路和323国道为主骨架的外通内畅旅游交通体系。
景区“游得好”。持续完善石门峡、茶马古道、金山原始森林等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哀牢山半山酒店、农家乐、民宿集群建成运营,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助力提升旅游品质。
服务“搞得好”。加强哀牢山景区通讯、电力稳定供应,探索全链条全场景的数字化运用场景,为游客营造“一站式”畅游的良好体验。旅游黄金期招募志愿者实地指引,强化交通分流,以细致周到的服务,拉满游客情绪价值。
取得成效
十里河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通过持续保护,哀牢山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扩大,生态景观修复逐渐从“三沿”绿化向国土空间全域延伸,绿色颜值持续提升,目前保护区内有绿孔雀约350只,比2017年增加了近4倍;西黑冠长臂猿178群700余只,占中国(云南)总数的50%以上,群体数量较2010年调查增加了54群,增幅达43.55%;天然森林覆盖率从2018年的83.90%提高到85.42%,每年为新平县提供优质地表水、地下水4.6亿立方米。哀牢山成为国际西黑冠长臂猿分布中心及其栖息地、国际重要候鸟迁徙通道、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滇中生态安全屏障和滇中地区重要水塔。
文旅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1月至10月,哀牢山片区共计接待游客279.2万人次,同比增长16.28%,实现旅游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22.21%。新平县荣获“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最具特色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美风景县云南十佳”等多项荣誉,戛洒镇耀南村被评为“云南省金牌旅游村”。哀牢山生态旅游发展促进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实现村集体从传统农业到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转变,戛洒镇耀南村三分之二群众从事旅游业相关工作,2024年全村群众人均收入提高至2万元,户均收入提高至4.5万元,实现群众收入稳步提升,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社会效益日益凸显。哀牢山区域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森林乡村64个,野生动物宣教中心1个,戛洒镇获评省级“绿美乡镇”,桂山街道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文明乡镇”,其余11个乡镇(街道)全部创建为省级生态乡镇,生态公共服务建设更加完善。同时,大平掌战斗遗址(陇西世族庄园)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花腰傣服饰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增强了当地群众对新平革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和花腰傣文化的自信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