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宣传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近年来,云南省始终紧跟国家脚步加快绿色矿山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和持续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现已建成77座国家级和省级绿色矿山,涌现出一批在资源开发利用、矿山生态修复、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良好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企业,对促进全省矿业坚持生态优先、深化绿色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2025年,省自然资源厅经广泛征集和认真评选,遴选出了10家绿色矿山建设成效较为突出的矿山企业,旨在切实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各地因地制宜、有序规范加速绿色矿山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值此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主题宣传期间,省自然资源厅对这些案例进行展播,与社会各界共享云南绿色矿山建设的成功经验做法,共谋矿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崭新思路。
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前身是易门矿务局(历史上曾用名有“易门铜矿”“云南冶金第三矿”),位于玉溪市易门县绿汁镇。大红山铜矿是大型地下开采矿山,属于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是玉溪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溪矿业”)有效生产矿山,采矿能力达13000吨/日,选矿处理能力达15000吨/日。公司的主要产品为铜精矿、铁精矿,年产铜精矿含铜1.8万吨、铁精矿40万吨。
矿区全景
大红山铜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以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生产模式,实现资源充分合理利用、保护环境、安全生产、社区和谐和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矿山,2023年被纳入云南省省级绿色矿山名录。
主要做法
强化管理,规范开采
矿山采用地下开采的方式,按照设计规范进行开采。加强探矿、钻探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提升探矿网度控制,探明矿体空间位置,为设计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合理布置采矿工程。通过回采工艺优化和爆破技术攻关,精准控制回采边界。优化设计和施工,提高工程质量,有效减少废石混入。对于井下矿体品位较高、矿体厚大的区域,扩大使用下向平行大孔分段空场胶结矿柱两步骤连续回采法进行回采的范围,降低损失率。
井下作业场所
根据井下产能变化,每月制定物流排放计划,对供矿作业点、掘进点进行监督,对达到回收条件的副产矿或边际矿做到“应收尽收”。实施采场设计经济性评价,围绕损失率、贫化率、经济效益三个指标,对采场的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设计源头的损失、贫化、效益处于最优状态。
改进工艺,强化综合利用
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工艺,使有益伴生元素及低品位矿石得到充分利用。开展磨矿关键技术研究,提高浮选入选细度,二段磨矿细度-200目稳定在72%左右,确保后续选别流程入选条件适宜,避免过磨欠磨导致的金属流失。结合公司供配矿的调整,根据矿点样试验结果,实时调整生产现场药剂添加情况,优化调整现场药剂制度。开展选矿药剂试验,引进新型选矿药剂代替现有药剂,在降低选矿药剂成本的同时提高选矿回收率。根据供矿情况灵活倒开分支串流流程,提高原矿入选品位、铜选矿回收率及伴生金银回收率,铜选矿回收率达91.68%,达到矿产资源“三率”指标一般要求。增加尾矿再选综合回收利用流程,降低尾矿中的有用金属含量,提高回收率。
节能减排,减污降碳
矿山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目标,建立了事前能耗管控目标、事中能耗水耗统计报表、事后考核兑现的一套能耗管理体系,并将能耗管控目标分解下达至各部门、车间进行管理考核,建立产尘、产噪点清单。
针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采取湿式凿岩、洗壁的方式降低粉尘飞扬,掌子面爆堆先喷洒再出渣。在采场卸矿口、采掘工作面、主要运输巷道等位置布置喷淋系统。按设计进行管道布设及截排水沟建设,设立危险固废暂存间,定期委托第三方处理危险固废。
强化升级,助力强安
自2015年开始,玉溪矿业深入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行动,采掘作业已实现全流程机械化。通过引入机械化无轨设备,代替人工作业,淘汰气腿凿岩机、人工喷浆作业、人工撬锚作业,已投入104台(套)机械化设备及辅助设施设备,减少井下作业人员400人。2023年新购置26台无轨设备并投入生产使用,提升本质化安全水平。经过逐步建设改造,玉溪矿业目前生产作业达到一定程度的机械化自动化,部分系统实现了远程集控。安全、技术、生产和经营管理建设了五大信息化平台,包含部分信息化子系统。
取得成效
(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自2010年至今,公司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以及自主创新,已获取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100余项,起草编写了《铜选矿厂废水回收利用规范》(GB/T29773-2013)及《矿山低品位矿石可采选效益计算方法》(GB/T29998-2013)两项国家标准,科技创新优势明显。“多层薄至中厚低品位矿体空场嗣后充填连续开采技术”入选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2版)。该技术最大限度地回采矿石,成功解决了多层矿体合采与分采的复杂难题,使大红山铜铁互层低品位矿体得以综合开采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回收率,将铜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铁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到50%以上,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通过构建立式充填体强度模型,研发分层精准充填技术等,有效解决了低品位矿山胶结充填“用得起”的难题,降低了充填成本。例如,I步矿房胶结充填体成本为79.08元/立方米,II步矿房尾砂充填成本为12.43元/立方米。
(二)自动化水平明显提升。选矿、充填、提升系统实现现场自动控制,选矿工艺达到自动化水平,关键生产工艺流程数控化率不低于70%。供电、压风、排水、通风、计量系统改造为远程集控,实现现场无人值守。通过对五个远程集控系统的自动化升级,每年可以节约人工成本540万元,节约用电能耗140万元。
(三)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选矿一、二厂原矿及液体流程取制样,原矿固体样加工,铜、铁精矿出厂计量取制样、水分测定、计量器具校检线上管理,明确数据记录各环节,降低了人员记录数据过程中篡改数据的可能,实现了检验化验信息的高效传递与共享,数据查阅、溯源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