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8月17日,自然资源部部长关志鸥做客央视大型专题节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讲读。节目播出后,大家跟随关部长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省自然资源系统迅速掀起了学习热潮。自8月20日起,省自然资源厅持续推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系列文章,分享大家的学习心得体会,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云南故事,在学习中进一步增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交流中进一步彰显争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者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在实践中进一步担当作为争做美丽云南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优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支撑美丽云南建设
行政审批处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行政审批处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了自然资源部部长关志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讲读,更觉责任在肩、使命在前。
省自然资源厅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推进玉溪市大化产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工程建设项目快速落地建设。
守牢底线红线,卫国土常绿。专题节目指出,“我们要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我们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生态优先,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用地准入把关,守牢耕地红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守护云岭大地山川绿意。
提升审批质效,助发展向绿。专题节目指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没有大手大脚的本钱。为此,我们坚持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始终坚持严控总量、做优增量,积极推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一件事”、用林用草联动审批试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实施,印发《云南省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管理细则(试行)》《云南省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实施细则》《云南省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指南》,组织修订《云南省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审批管理细则》,不断健全完善云南省用途管制监管系统,简化要件清单、优化审批流程,加强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政策、业务培训和指导,全力以赴推进自然资源土地要素保障服务提档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
厚植初心使命,护人民享绿。专题节目指出,“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天人合一’就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命运与共的紧密关系。”从亚洲象北上南归,到西伯利亚海鸥南飞越冬,从绵延的哀牢山密林,到澄澈的高原湖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我们更应悟初心、守初心,全力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多路径强化乡村振兴、旅居产业用地保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发展的期待与需求,让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最普惠的福祉。
把握“和谐共生”时代内涵
谱写云南生态修复新篇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 张钒
关志鸥部长的专题讲读,立足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时代高度,深刻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实践伟力,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通过多规合一、山水工程等实践案例,系统阐述了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系和实施路径,为我们全面准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履行自然资源部门职能,更加有效支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
昆阳磷矿实施矿山生态修复与矿业共生绿色创新发展新模式,矿山废弃地生态系统修复成效显著。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和本质要求,是强烈而热切的民之所盼。生态保护修复不仅是改善局部生态环境的具体举措,更是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增强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支撑,事关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大计。云南承担着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必须胸怀“国之大者”,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科学谋划和系统推进生态修复工作。近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组织实施洱海山水工程等14个重点生态修复项目,完成治理修复面积约73万亩,切实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下一步,我们将步履不停,积极行动、创新推动,深悟笃行“千万工程”经验、“厦门实践”,认真消化吸纳关志鸥部长讲读精髓,把握和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规律,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同步加快构建市场化、多元化、可持续的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全力推动全省生态修复工作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