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省基础测绘技术中心、彩虹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协同开展的彩虹4中空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适航安全评定测试,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圆满完成。
为何开展测试?
测试有何价值?
一起来看
测试背景
2019年,自然资源部在云南建成国家航空应急测绘保障昆明基地,配备一架彩虹4中空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以下简称“彩虹4”),进一步完善祖国西南应急测绘系统,强化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

七年来,彩虹4凭借续航时间长、作业范围广、多载荷、高升限等显著优势,助力云南有效应对多起突发自然灾害,特别是其快速获取的灾情现场高精度影像数据,成为支撑应急响应和决策最为及时可靠的测绘保障。截至目前,彩虹4已安全飞行近50架次,累计飞行时间超过330小时,系统获取的2.1万余平方千米高分辨率影像和激光雷达数据成果,现已广泛应用于全省自然资源执法、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工作。
2024年1月1日,国家正式施行《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彩虹4按要求被纳入中型、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适航管理范畴,亟需解决适航资质问题。在此背景下,省自然资源厅精心谋划组织、深入研究论证,于近日在文山州砚山机场圆满完成彩虹4适航安全评定测试(以下简称“测试”),在确保彩虹4顺利取得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特殊适航证的同时,进一步检验了其在高海拔地区复杂地理与气象环境下的飞行稳定性和安全适航能力,为充分释放这双应急测绘“云端之眼”的巨大潜能打下坚实基础。
测试过程
在完成发动机性能校验、载荷设备功能调试及数据链路联通性检测等准备工作后,彩虹4由专用保障车带上跑道指定位置。随着地面控制站发出起飞指令,彩虹4着车启动,发动机轰鸣渐次加强,平稳滑跑后腾空而起,在持续爬升中精准抵达预定巡航高度,进入规划航线,在机场半径20千米范围内开展飞行活动,完成多个姿态调整与航线切换。其间,机上搭载的VQ-780II大型机载激光雷达系统高效获取高分辨率影像和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测试任务完成后,地面控制站下达返航指令,彩虹4迅速调整高度与航向,逐步完成降高,以稳定的下滑姿态接近跑道,平稳着陆并停靠在指定区域,此次测试顺利完成。
测试成效
——技术攻坚:合规化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为确保适航认证和测试工作协同有序推进,2024年初,省基础测绘技术中心便紧锣密鼓展开筹备。一方面,组建专项工作组,采取前期调研和动态沟通模式,积极对接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高效推进无人机特许飞行证申办流程,打通了彩虹4在西南地区开展合规飞行的关键通道;另一方面,组织技术人员编写《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适航安全评定飞行测试大纲》,多次前往砚山机场,调动全体人员力量开展联调测试,敲定保障细节,反复磨合协作流程。测试中,该中心又对多源气象预报数据开展深度研判,整合空管气象服务、地方气象观测网及专项数值预报等多源信息,系统性评估核心气象要素,结合测试科目要求和机场飞行计划,精准规划飞行窗口,通过全流程闭环管理与全方位协同保障,确保测试高效进行。
——全面核验:高效完成七大测试科目
本次测试遵循“单架次多任务、全科目无遗漏”原则,聚焦高海拔环境适配能力,以及多重场景下的应急处置流程与数据完整性保障难题,仅通过3架次飞行便高效完成重量测试、重心测试、高度测试、温度测试、速度测试、抗风测试、天气测试7个科目。测试全程实时记录的飞行数据、环境参数及设备运行等指标全面达到测试要求,为彩虹4获取适航证、拓宽应用范围提供了详实依据。
——数据赋能:高精度成果助力多领域发展
本次测试期间,彩虹4无人机累计飞行时长共6.5小时,总航程1175千米,其搭载的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同步获取目标区域300平方千米高分辨率影像与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影像分辨率约0.1米,激光点云密度约30点/平方米。采集的数据经后续生产处理和质量检验后,将作为自然资源管理最新本底资料,可为文山州自然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机场净空管理等增强数据支撑。
下一步,省自然资源厅将结合彩虹4的性能优势与应急测绘保障实际需求,聚焦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探索与创新,针对“平急结合”核心场景,优化数据获取与信息处理流程,深化数据应用并构建地质灾害隐患数据库,充分激活其核心优势,明确运用路径、强化作用发挥,使其成为“隐患早发现、灾情快掌握、决策强支撑”的关键力量,全力推动应急测绘保障工作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