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专场,介绍“十四五”时期云南省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邓升陆就生态保护修复答记者问,一起来看。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邓升陆 赵嘉 摄
春城晚报记者:
请问“十四五”期间,我省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有哪些亮点和成效?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邓升陆:
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是自然资源部门的一项核心职责。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进行分享。
第一,科学编制修复规划,绘就生态保护修复蓝图。我们立足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定位,科学编制了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聚焦云南省生态、农业、城镇三个空间协同发展,制定国土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10项指标任务,布局12个重点工程、47个重点项目,构建我省“三屏两带多点多廊”生态修复格局,实现农业空间绿色高效、城镇空间更加生态宜居、生态功能进一步完善。
点击查看《云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图解
第二,统筹实施山水工程和矿山修复,厚植美丽云南生态根基,力促生态颜值和价值双提升。我们积极向国家争取抚仙湖、洱海2个“山水工程”,坚持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用好中央、地方投入资金,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面积达228.67万亩,实现了两个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全面恢复与提升。其中,抚仙湖“山水工程”上榜全国十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修复矿区受损土地1.1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及石漠化土地15.23万亩。正在实施的洱海“山水工程”计划综合整治土地14.93万亩,修复湿地1万亩,提质改造林地3.51万亩,已实施完成的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等2个子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

洱海水质显著提升

抚仙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澄江市自然资源局 供图
“十四五”以来,我省实施修复历史遗留矿山16万亩,让大地“伤疤”焕发绿意。我们还着力对修复后的矿山进行生态化利用,持续推出支持性政策,让废弃矿山变身发展“富矿”。目前,全省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共修复耕地3.32万亩、林草地5万亩、建设用地6.47万亩,为发展提供了所需资源,推动美丽生态转换为美丽经济、美好生活。

红河哀牢山与岩溶断陷盆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将采石场损毁土地因地制宜修复为水田。

昆阳磷矿实施矿山生态修复与矿业共生绿色创新发展新模式,矿山废弃地生态系统修复成效显著。
第三,稳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努力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我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平台作用,优化农村地区国土空间布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助力乡村振兴。目前,我省已启动6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整治农用地4.15万亩,生态修复1540亩,整治后可新增耕地1.02万亩,充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将土地利用、绿色产业、旅游旅居有机结合,打造更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秀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