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十四五”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答卷亮眼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2025-09-12 10:48:31 【字体:

家底更加厚实: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了2800万亩;全面摸清有查明资源储量的163种矿产的数量、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比2020年增加2.7万亿元;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5.09%,比2020年提高了约2个百分点。

空间格局优化: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一张蓝图”;推动形成“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的农业发展格局、“三区四带”的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滨海湿地76万亩;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红树林的面积达到46.5万亩;“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实施27个“山水工程”,保护修复面积8000多万亩。

高效利用资源: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6%;发布实施125个矿种的“三率”标准,建成1000多家国家级绿色矿山。

健全管理制度:加快构建“一张图一套数一张表”管理体系;出台和修订了湿地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矿产资源法以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起并牵头实施深时数字地球等12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建国际红树林中心等30多个合作平台;“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塞罕坝林场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土地生命奖”。

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自然资源部主要负责人等介绍“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关志鸥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持续开展调查监测,自然资源家底更加厚实。我们持续开展土地、矿产、海洋、水、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国家公园等九类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工作,动态掌握各类资源状况。”关志鸥报出了一份自然资源账本。

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了2800万亩,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摸清有查明资源储量的163种矿产的数量、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油气、铜、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大陆自然岸线的保有率保持在35%以上,海洋能、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比2020年增加2.7万亿元。全国水资源总量达3.11万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8679.2亿立方米。全国林地、草地、湿地、沙化土地面积分别达到42.53亿亩、39.12亿亩、8.34亿亩、25.09亿亩。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5.09%,比2020年提高了约2个百分点,我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森林蓄积量达到209.88亿立方米,提前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2030年目标。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十四五”时期,我国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出台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有序衔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一张蓝图”。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各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比较优势,优化城镇、农业、生态空间格局,推动形成“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的农业发展格局、“三区四带”的生态安全格局。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坚决守住粮食安全根基,严格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坚决遏制城市“摊大饼”式扩张。目前,城乡空间的品质明显提升,老百姓尽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十四五”时期,我国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广东、浙江等地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目前全国累计完成整治面积超过1000万亩,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滨海湿地76万亩。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红树林的面积达到46.5万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强化系统治理,“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进一步夯实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实施27个“山水工程”,保护修复面积8000多万亩。

在谈及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时,关志鸥提出了“四个坚持”,即坚持做优增量、盘活存量,严格管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目前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6%;坚持绿色开发、综合利用,发布实施125个矿种的“三率”标准,建成1000多家国家级绿色矿山;坚持优近拓远、高效利用,严格管控新增围填海,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积极拓展深远海的开发利用;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油茶、核桃等森林食物已经成为仅次于粮食、蔬菜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

在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方面,自然资源部不断提升治理效能。一是加快构建“一张图一套数一张表”管理体系,通过建立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平台,科学配置各类自然资源;通过建立自然资源“一套数”监测体系,形成共享数据底座;通过建立自然资源“一张表”评价机制,进一步明晰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二是加强法治保障,“十四五”以来先后出台和修订湿地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矿产资源法以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耕地占补平衡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自然资源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南极秦岭站崛起冰原,崂山国家实验室等获批成立,“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建成运行。

同时,自然资源部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加强国际合作,签署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举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推动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中国,发起并牵头实施深时数字地球等12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建国际红树林中心等30多个合作平台。讲好美丽中国故事,与央视合作的《秘境之眼》栏目已经播出2000多期,受众超过百亿人次,“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塞罕坝林场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土地生命奖”,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新征程上,我们将牢记嘱托、勇担使命,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关志鸥说。(焦思颖)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 全国自然资源系统网站
  • 省直机关网站
  • 其他单位网站
主办单位:云南省自然资源厅 滇ICP备11001119号-2 联系电话:0871-65747302(工作日)、65747088(节假日) 技术支持:云南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云南网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04 滇公网安备 53010302000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