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湾碧乡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全乡辖3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28处、泥石流3处、崩塌2处),直接威胁854户3050名群众生命安全,潜在经济损失达2.23亿元。
近年来,湾碧乡党委、乡政府始终将地灾防治作为“生命工程”,立足山区实际和民族地区特点,创新构建“分类施策治隐患、全链闭环保安全”的立体化防控体系,实现连续17年地质灾害“零”伤亡,探索出一条防灾减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工程防治筑牢物理屏障
2024年汛期,湾碧乡投入2560万元专项资金,采用“拦挡+排导+停淤+护岸”技术对文宜拉村委会小村一、二组及巴拉村陆家湾等地多处滑坡、泥石流隐患实施综合治理,并积极开展生态修复,种植抗旱芒果林1500亩,形成“工程治灾+林果固土+农户增收”的良性循环,治理区域地灾风险逐年降低,群众满意度达98%,实现从“灾害威胁”到“生态经济”的双重转化。
搬迁安置重构发展空间
湾碧乡科学布局7个集中安置点,整合力量推出搬迁建房补助政策包,对治理费效比差、成灾风险高、治理难度大的区域实施搬迁,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及养殖小区,同步建设芒果分拣中心、电商服务站,2014年至2022年累计搬迁143户529人。同时,探索建立“党支部+合作社+搬迁户”机制,流转土地2000亩发展特色产业,设置32个公益性岗位,搬迁户人均年增收达1.2万元,实现从“一方水土难养人”到“下山进城能致富”的蝶变。
监测预警织密安全网络
全乡70名专职监测员对33个隐患点实施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2025年以来,已巡查1200余人次,处置5处隐患苗头。全乡以省级预警系统为依托建成自动化监测网络,以“技防”手段将响应时间缩短50%,布设的47套设备今年已成功预警滑坡灾害4次。湾碧乡还制定了“一隐患点一预案”,对33条逃生路线进行优化,2025年开展三级演练42场次,覆盖2000余人次,实现从“人工巡查”到“智能防控”的技术升级。
应急处置守牢安全底线
湾碧乡制定《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扁平化指挥、精准化转移、人性化安置”应急体系,明确三级预警转移标准,构建“乡党委、乡政府—村‘两委’—村民小组”联动指挥体系,建立“隐患点—农户”联系卡,对特殊群体实行“一对一”包保,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机制革新。2025年6月,碧拉乍滑坡处置中,乡内1小时启动Ⅰ级响应、3小时转移86人,实现“零”伤亡。
源头管控消除增量风险
针对复杂多变的天气情况,湾碧乡实施“拆危、加固、管控”组合拳。对滑坡体、泥石流沟口的25户危房“应拆尽拆”,原地复垦复绿种植特色果树,新增经济林果100亩;落实农村宅基地审批“三到场”制度,对隐患区建房申请“一票否决”,2025年否决2户、引导10户到安全区域建房,实现从“灾后治理”到“事前预防”的关口前移。
多元共治凝聚防治合力
湾碧乡全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治理体系,成立乡党委书记、乡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将防治工作纳入村级考核“一票否决”;建立“水务+自然资源+应急”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周研判灾情;每年邀请行业专家现场培训2次,组建120名党员参与的“先锋队”和200名群众参与的“志愿服务队”,形成“人人都是第一责任人”的防控氛围,实现从“单打独斗”到“群防群治”的格局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