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世界遗产,推进国土空间提质增效
云南省丽江市委副书记、市长 李刚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纲领性蓝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云南省丽江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锚定云南“3815”(“三年上台阶、八年大发展、十五年大跨越”)战略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乡村振兴示范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三个定位”,结合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空间需求,统筹考虑保护与发展、近期与远期、整体与局部,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立足地域特征,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
丽江位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金沙江中游、云南省西北部,北融藏区、南接滇中、东入四川、西连怒江。全市国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辖5个县(区),常住人口125万,城市建成区面积51.3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1.44%。
丽江自古便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重镇,底蕴深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丽江拥有世界级旅游资源,是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有旅游景区景点104处,A级旅游景区41家(其中5A级2家),最具代表性的是“两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即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丽江古城、泸沽湖、金沙江、纳西东巴文化、泸沽湖“女儿国”摩梭人风情),是大滇西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的重要枢纽。丽江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全球少有的“天然物种基因库”,享有“高山植物王国”和“药材之乡”的美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2%,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有泸沽湖、程海在丽江,金沙江流经丽江615公里,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功能区。丽江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一个地域特征鲜明的高原山水田园城市,肩负着生态保护修复和历史文化保护的重任。
基于鲜明的城市特征,丽江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资源利用作为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建立“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形成全域覆盖、责权明晰的规划管理机制,让国土空间更具生态魅力、文化底蕴、经济活力和生活品质,绘就了和美丽江新蓝图,为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为高原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突出资源禀赋,在保护中筑牢城市发展底线
严守生态红线,守护自然底色。丽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构建了“一江(金沙江)、三湖(程海、泸沽湖、拉市海)、五屏(玉龙雪山、老君山、绵绵山、东山、永宁坪—蝉战河)、六廊(云岭、玉龙雪山—拉市海、泸沽湖—程海高山峡谷、漾弓江、金庄河、海河)”的生态空间格局。金沙江流域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8%,近年来,丽江全面加强金沙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强化水源涵养功能,打造金沙江绿色生态廊道。在泸沽湖和程海,严格落实“两线三区”(湖滨生态红线、湖泊生态黄线,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绿色发展区)划定方案、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保护条例等,统筹“退、减、调、治、管”五字方针,分区分类精细化管理,实现流域生态系统全面保护和科学利用。在国际重要湿地拉市海,通过改善水质、退耕还湿、打造生态旅游景观等方式扩大湿地面积,积极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快制定《关于加强丽江市中心城区环城田园风光走廊管控的决定》,通过立法加强中心城区环城田园风光走廊管控,因地制宜建设具有丽江特色城镇景观。编制《丽江玉龙雪山—泸沽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生态资源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
加强文化保护,延续城市文脉。丽江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活化利用”原则,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编制《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规划》《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单元详细规划》《丽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等,全市54个中国传统村落均编制了各具特色的保护发展规划。针对大研古城、白沙古镇等历史文化街区,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和修缮方案,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保持传统建筑风貌和空间格局,将部分闲置院落改造为东巴文化等非遗体验馆,通过非遗展示、手工艺制作、文化研学等活动,打造了一批文化地标,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以留住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基因”为目标,制定了《关于加强丽江市中心城区建筑风貌管控的决定》,以法治强化城市风貌保护和管控,中心城区实施传统、传承、本土现代三个风貌分区管控,确立北部以雪山保护空间为主、中部以城镇聚集发展为主、南侧以空港门户展示为主的三段空间,着力打造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特色景观魅力主中心,构建泸沽湖、程海、拉市海特色景观魅力副中心,实现金沙江绿色生态廊道和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走廊的同频联动,有效提升国土空间的文化价值与吸引力。
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丽江不断深化守牢土地管理政策红线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严格落实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格执行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管理规定,制定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实施意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建立健全通报挂牌约谈冻结问责“五项机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行为,防止耕地“非粮化”以稳定粮食生产,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坚守土地政策底线红线。严格执行“三区三线”和城市“四线”管控规则,强化水源地、生态保护用地管理,依法实施规划行政许可。推进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多证合一”,依法加强建设项目现场规划巡查检查,切实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避免土地资源浪费。
依托区域优势,在发展中优化空间经济价值
优化空间布局,深化区域协同。丽江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积极推进“古城—玉龙”一体化发展,提高永胜、华坪、宁蒗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做“优”古城、做“美”玉龙、做“活”永胜、做“强”华坪、做“特”宁蒗。主动服务和融入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和省发展战略,深化与川西南、藏东南、滇西北等区域协作。加快发展旅游新业态和创意经济,推动现有产业向中高端产业升级,打造古城玉龙数字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积极对接攀枝花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引导清洁载能、高端制造产业向丽川工业经济合作带集聚,将华坪县建设成为丽攀经济走廊重要承载区、丽江绿色工业发展示范区。引导生物产业往永胜县发展,将永胜县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农产品基地。依托农特产品优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宁蒗产业聚集区建设。促进产业协作,通过差异化发展,增强县域之间经济联系。
提升城市内核,织补生活空间。丽江中心城区以建设“山水丽江、人文丽江、乡愁丽江、诗画丽江”为核心,打造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高原山水田园之城。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中心城区着力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现代化城市生活空间。优化中心城区水系与绿地网络布局,提升空间品质,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空间保障,推进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设施空间“应保尽保”,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圈建设,积极响应快递物流、充电桩、共享单车、停车场等新的生活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生活便利度。
聚焦产业体系,推动绿色转型。根据丽江主导产业体系,巩固“两带五片区”(金沙江塔城至龙蟠、大安至鲁地拉两个河谷农业带,近郊、“鲁甸—巨甸”、宁蒗高原、永胜平坝、华坪新庄河五个特色农业功能片区)农业空间格局,升级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一县一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打造丽果、丽药、丽花、丽菌、丽薯等“丽系”品牌。全面布局“两带、三群、多片”的第二产业空间,打造“绿色能源牌”,创建能源碳达峰示范区、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水电硅材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全省绿氢基地和氢能综合应用先行先试区。优化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空间布局,加强综合交通网、商贸物流网、水网、信息网和能源通道建设,建设滇西北重要的产业基地和滇藏通道重要物流枢纽,着力保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重点项目用地,做到产业用地、项目“应保尽保”,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空间支撑,推动实现国土空间保护与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是保障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接下来,丽江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高水平规划引领,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国土空间布局中做足“生态文章”和“遗产文章”,守护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坚定不移走节约集约发展之路,努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脉永续传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和美丽江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