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州市动态
德宏州:织密地灾保障网 筑牢安全防护墙
来源:德宏州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19 08:48:12 【字体:

2025年入汛以来,我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遭遇多轮强降雨袭击,在季风气候与切变线交织影响下,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陡增。面对严峻形势,全州自然资源系统闻“汛”而动,以制度为基、以科技为翼、以群防为盾,构建起全域覆盖、全时响应的地质灾害防御体系。截至目前,全州发生地质灾害灾情3起、险情5起,通过有效预警保障18名群众安全,地质灾害监测员及时排查发现隐患提前转移31户143人,科学规避1080万元经济损失,实现“零伤亡”的硬核成果。

建章立制,夯实防御“基本功”

防汛工作,制度先行。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早在5月初便印发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精准划定6个重点防范区、4个重点防范县(市),针对不同区域地质特点“开方抓药”,明确监测、巡查、转移等靶向措施。在此基础上,推动分区分级主动防灾机制落地,确保重大灾情险情“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

汛期以来,州、县两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全天候紧盯隐患点动态,确保“一点有异动、全域速响应”。“哪怕是深夜接到群众反映的细微裂缝,我们也会第一时间核查处置。”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灾防治科负责人说,严格的值班值守让隐患信息传递“零延迟”,为应急处置赢得宝贵时间。

科技赋能,擦亮监测“千里眼”

“1262”预警叫应机制是德宏州地质灾害防治的“核心密码”。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气象部门,针对每轮强降雨过程开展联合会商,精准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21期,通过短信、微信、村村响等渠道直达基层。“预警信息一来,我们就按‘叫应’流程通知到村、到户、到人,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芒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

在全州53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2321台(套)监测预警设备如同“神经末梢”,实时捕捉山体位移、土壤含水率等数据。截至目前,这些“科技哨兵”已发出4000余条预警信息,所有信息均通过“监测—研判—处置”闭环机制妥善应对。“有了这些设备,我们从‘靠经验判断’变成‘靠数据说话’,预警精度大幅提升。”盈江县一名群测群防员感慨道。

全域排查,织牢群防“一张网”

“大爷,最近雨大,屋后坡地要是有裂缝赶紧打电话给我。”这是陇川县群测群防员李姐日常巡查的场景。今年以来,全州1600余名群测群防员、930名风险区巡查员与自然资源系统干部、驻地技术专家并肩作战,对86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含滑坡627个、泥石流227个等)开展“拉网式”排查。

累计438组、2230人次的专家和工作组深入一线,排查巡查隐患2130个,处置隐患154个。对新发现的隐患点,逐一登记造册纳入群测群防体系,明确监测人员、编制应急预案,连撤离路线上的每一盏指引灯都被标注清晰。“我们把预案编成‘顺口溜’,让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遇险情能果断撤离。”瑞丽市一名基层干部说。

标本兼治,打好治理“组合拳”

争取中央、省级地灾防治资金1783万元,为德宏州地质灾害防治注入“强心剂”。在盈江县,地质灾害精准化调查评价项目正深入研究滑坡、泥石流成灾机理,为科学治理提供依据;6个大型及以上综合治理项目加速推进,67处监测预警台站(隐患点42处、风险区25处)同步建设,科技手段与工程措施“双轮驱动”,提升长治久安能力。

搬迁避让是“拔穷根、防风险”的治本之策。德宏州通过部级认定25个隐患点可实施避险搬迁,其中第一批搬迁将让103户418人彻底告别地质灾害威胁,5个隐患点有望核销。“新家建在安全区,出门就是学校、卫生院,再也不用在雨天担惊受怕了。”即将搬迁的群众难掩期待。

宣教筑基,提升防灾“硬本领”

“遇到泥石流要向两侧山坡跑,不能顺沟往下跑!”在“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中,工作人员通过VR体验、现场演示等方式,向群众普及避险知识。今年以来,全州自然资源系统借助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6·25”全国土地日等节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七进”活动,完成应急演练70场次、培训4389人次,发放手册7000余册。

“演练不是‘演戏’,是为了真遇险时能保命。”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通过“以练促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专业队伍带头、群众广泛参与”的防灾格局。

当前,汛期仍在持续,全州自然资源系统将始终绷紧防范之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筑牢地质灾害防御防线,为德宏高质量发展守牢安全底线。

打印页面      |      分享到: